广东四会罗源石寨格坑园村
文化传承,隔溪诗情
文/笔生花
格坑园村,座落在罗源镇石寨行政村。村前田园风光与新建池塘景色,构成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古时就有“田园景色,隔溪诗情”的美称。2018年罗源将格坑园打造成罗源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村名来历】格坑园村,古时又名为:隔溪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传说,邓氏祖先挑担卖盐到附近村庄,见格坑溪边有一处开阔的园地,果树林立,故就在此地搭舍建屋,落地生根,居住下来,经过历代繁衍生息,村庄名一直叫隔溪村。后来,村建制改名为格坑园村,自此,该村名沿用至今。

【邓氏家塾】格坑园村前建有一座邓氏家塾,宗祠始建于1919年,重修于1984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一间一层,面宽约10米,深约15米砖木结构,是该村喜庆宴贺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

【古井遗迹】格坑园村有一口水井,建于清朝期间。内径约1.2米,外径约1.5米,井深8米,水深约6米。井壁由石头筑砌,井坪呈方形,地面铺水泥,边长约2米,面积约4平方。井水常年清澈,水井保留完整。只是在后来的乡村道路建设中改变了原貌。新农村建设,村里安装了自来水,再没有人用井水了。为了安全起见,井口用铁盖封闭,保存了遗迹。

【地方特产】格坑园村现存人面树3棵,为三级古树,树龄分别约230、150、100年之间。乌榄树现有6棵,为三级古树,其中,树龄约240年的1棵,树龄约200年的有2棵。 地方特产人面酱,酸甜可口,还可制作成干果、盐腌人面、酱油人面子、人面酱等不同风味的食品。用人面子配以各种肉类佳肴具有清热 、生津解渴的药用功效。人面子果实收获制作成食品经密封后,其储存时间可长达一年以上。

【特色美食】格坑园村传统特色美食,有糯米糍、艾糍、粽子等品种。每到春季,艾草比较鲜嫩,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村民采下鲜嫩的艾叶,将其和蒸熟后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捣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即可食用,是当地人喜爱的传统特色美食。

【传统文化】格坑园村,人杰地灵,狮武之乡。是罗源活跃民间舞狮武术的团队,经常参与罗源镇举行的各项活动。目前,醒狮武术队伍人员近20人,罗源举办文体活动、婚嫁喜庆等民间节日,或兄弟镇和乡贤老板邀请助兴,满足了村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队伍中舞狮精彩的高难度动作表演、精湛的武术技艺,令在场的群众叹为观止拍手称赞。为营造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让广大村民群众度过一个又一个开心愉快的节日!
(2020年11月12日)

2020年11月9日,四会市楹联学会,在铁坑村举行“四会市楹联学会铁坑村采风创作基地”挂牌。期间,应罗源镇文化站的邀请,四会市楹联学会一行,前往格坑园村进行采风创作活动,创作了一批诗联作品,现刊于此,以飨读者:

一、 藏龙作品
题隔溪村
隔望青山秀;
溪流沃野春。
隔不远,桃花源在此;
溪尤清,人面树于前。
五绝•格坑园行
暖冬临古寨,人面树参天。
旷野青山望,祥风雅韵传。

二、高崇作品
题隔溪村联
隔乡展望,田野风光收眼底;
溪水迂回,钟灵毓秀入怀中。
三、陈有文作品
冬日暖阳迎雅韵;
隔溪美景胜桃园。
隔溪远眺,人面不知何处;
基地成立,文风又见重开。
(隔溪,村名。人面,罗源特产人面树)

四、练瑞平作品
隔坑村咏
隔望群山翠,溪水绕村前;
园中藏古屋 ,此处桃花源。
五、江志坚作品
隔溪乡村行
隔望溪乡气象新,坑鱼活水逐流云;
园中蔬果游人摘,村美风光四时春。
隔溪村撰联
隔溪添秀色,
翰苑蕴诗情。

六、邓锦祥作品
格坑园赞
格局清明景象新,坑泉净美古风淳;
园中人面香而脆,赞美声声暖我心。
隔溪村写意
隔山访乡野,溪水鱼儿肥。
村前人面树,赞叹韵新奇。
题隔溪村联
隔溪田野多画意;
古寨乡风满诗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