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67届联合国大会2013年7月24日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世界厕所日”,主要是为了凸显人们面对的环境卫生危机而设立,以推动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
李老汉的厕所文化
作者:康万涛
李伟老汉念过中学,是村里的文化名人,在村委会担任会计兼文书。
80年代,女儿李天娇考上了省里的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市第三医院当护士,经人介绍,与园林设计院的赵洪涛谈了恋爱。两人每个月找个周末能回农村看看天娇的老爸。
那时没有双休日,农村还没修柏油路,乘长途客车,要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风尘仆仆地回到家,当天还得返回市里,太晚了就没有公交车了,车里的尘土都迷眼。
李家的厕所在院子里西南角,用山里的碎片石抹黄泥砌起一米多高,围一块两米见方的地方,埋一口破缸,搭两条木板,旁边还堆一些秸秆,石墙缝里塞着一些旧报纸撕的纸块作手纸用。
赵洪涛上厕所,一近围墙缺口,一群苍蝇呼呼地直往脸上碰,扑打走一波又来一波,赵洪涛作太极云手状进入里面,踏上木板,有一块不太平稳,晃了一下,他低头一看,一片花白的蛆虫涌动,还有老鼠窜走。
赵洪涛闭着眼睛、屏着气息、拼着力气,努力地赶快拉完,急忙站起身提裤子,他一米八的个子,一站起来,屁股就能露出墙外了。吓得赵洪涛又蹲下来,半蹲着,曲着腿提上裤子。
赵洪涛想象着冬天来过夜半夜起夜会是什么状况呢?自己设计了3种答案,又都被自己否定了。
90年代,李天娇和赵洪涛结婚了,单位分了楼房,小两口装修完房子,就把50多岁的李伟接来住几天,顺便帮忙收拾一下新家。
李伟看着新房子,哪都好,哪都新鲜,房间里曲里拐弯,各屋都有门,都转向了。唯独看着卫生间不满意:这不是糟践钱吗?这瓷砖锃亮水滑的,贴屋里多好,都贴便所里了。
卫生间里有手纸,李伟还是捡到家里报纸就撕成几块,摞起来放厕所用,自己用完就扔坐便里,堵了一次,女婿废了好大劲才给疏通开。
蹲便习惯的李伟,坐坐便上竟拉不出屎了,好在他进去就关了门,抬腿蹲到坐便沿上完成大事。
让他不能忍耐的是,有几次赵洪涛叼着烟、拿本书进厕所,一蹲半个多小时,他憋得受不了,跑楼下绿化带里解决了。自己女儿李天娇一进厕所更是洗漱、描画,半天不出来。
李伟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惹的祸,他不明白两层坐便盖都怎么用,经常尿得里外都是,看坐便盖缓慢合拢,以为坏了,使劲硬摁,把坐便盖轴摁坏了。这些女儿女婿都知道,只是不好意思明说了。
住不到一周,李伟坚持要回农村了。
回到村里,李伟到处讲城里的新鲜事,尤其厕所多么漂亮,还能洗澡、化妆、看书、学习。
10年后,女婿自己开了设计公司,外孙子也上学了。
一家三口经常开车回农村看望父母,但从不在家过夜,晚上开车去10公里外的温泉宾馆住一夜,第二天早晨再回来吃早饭。老李知道还是厕所卫生间不习惯的原因。
2016年,李伟70多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蹲厕所也成了问题。赵洪涛带来把充电锯,从厢房找一把旧木椅子,锯了个圆孔,放在屋里,孔下面放个塑料桶接着。李老汉坐着试试,挺得劲。只是放屋里还觉得不舒服,自己给搬到厕所里放着,冬天冷了再说。村里留守的岁数都不小了,好多家学着做了土坐便器。
就是这一年,村里给每家补贴三千元,要求改成卫生环保厕所。村长家的小卖店进了瓷砖、蹲便器、塑料化粪池、管道材料。要求各家按统一标准改造厕所。村书记的舅哥组织了三个人的施工队,各家施工安装,统一工钱,每户一千。
李伟老汉住的离村长家就隔了两户,老汉去村长家说:我就不买你家东西了,我女婿从市里施工队捡了些装修剩料,拉回来就够了。
村长清楚老李对村里的账目了如指掌,不敢得罪他,就爽快地答应了。
李老汉完全按女婿赵洪涛的设计改了厕所,在西厢房里夹一堵墙,进厕所前还有个方厅,能放杂物、换衣服。进厅左拐是厕所门,厕所门对着外墙,避开了风水禁忌。
地下埋一条管道通道室外化粪池,埋深一米,防止冬天冻住。
地面和墙上贴的片石是从老厕所墙上扒出来的,青绿色,有乡野气息,又防滑耐水。
坐便两边安装了栏杆扶手,确保老人如厕安全。墙外面还挂个铜铃铛,铃绳穿到坐便旁边,万一老人出意外,能拽铃铛绳,摇铃传信号。
厢房里生个铁炉子,烟筒穿过厕所出去,给厕所加了温度,冬天不会冻了。
李老汉高兴地说:我冬天就去厢房里住,少遭罪了。
外孙子拿出妈妈给姥爷买的智能手机,教姥爷使用,教了半天,也没学会。
外孙说:姥爷我学书法了,我给你写几个字,贴厕所门上边吧。
姥爷是村里文化人,家里不缺笔墨,外孙写了四个小篆字:三上成文。
姥爷没看明白,问外孙是什么意思。
外孙说:上个月我和爸妈去河南旅游,游览了巩义县的康百万庄园,庄园里的厕所门上就写的这四个字。
外孙还拿出手机,翻出照片给姥爷看:你看这厕所里面的坐便椅子和咱家的差不多呢。

李老汉看照片里的厕所布置得像书房一样,一把红木太师椅掏空坐面当坐便,对面还有红木矮柜放书籍。
赵洪涛解释说:“三上成文”,典故取自于欧阳修《归田录》的“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酷爱读书的康家主人就把自己的厕所命名为“三上成文”,把如厕都提升到文化层面,也是河洛康家富甲明清400年的内因写照。

李老汉说:好好,咱把马上改成车上,意思一样,咱家厕所也有文化了。
厕所三天就修好了,村长老婆进院就喊,老李头,你家厕所改哪去了?李老汉正坐在厕所玩手机呢。荒忙起来出了厢房,请村长夫人进屋检查。
村长老婆嘟嘟囔囔挑了一堆毛病:就你家隔路,怎么还能把厕所修屋里了?你就是卡捞捞(东北俗语,吝啬、小气的意思)一辈子,人家都贴上溜光水滑的瓷砖,你还弄这破石头片子贴上,丢不丢人?
冬天过去了,一天早晨,村长哭丧着脸溜达到李家,进门就轻车熟路地进了厢房厕所,畅快完了,出来喊:老李大哥,你家原先做那个坐便椅子借给我用用吧,我老婆早晨上厕所,地砖太滑,摔倒了,不能动了。
李伟老汉说:咱村厕所改的,我知道大部分都没用上,冬天水管不能用,瓷砖也冻碎了。我那把椅子是我三叔在满洲国时候自己做的,我女婿说是老榆木的,木料不错,还有历史,他开车拉走了,今天不行你家先来我厢房住,回头赶紧去医院吧。
村长说:哎,当初都找你家女婿设计就好了,没几家信啊!这都花钱遭罪了。好几家的化粪池还没用,埋土里就压瘪了。我看今年咱街上这十几家用管道连起来,做一个大的混凝土池子能好点。
李老汉:这事去年一开始我女婿就说过,我没让提,自己过自己的还好,一连起来麻烦就多了。

作者简介:康万涛,高级建筑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爱好文学美术。热心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