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人爱喝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杂肝汤、豆腐汤、丸子汤、胡辣汤、不翻汤等等。一大早,人们就挤进街头巷尾的小吃店里,手捧香气喷鼻的大碗,吹开飘在浮面的葱花和芫荽,呼噜呼噜地陶醉在各自的美味之中。有些汤迷甚至特意赶在小店开张前,就带着盛汤的家什在门外等候了——要知道,那第一勺汤里原汁原味的精华,连皇帝老子的御膳都比不上呢!
喝汤的人多了,汤馆自然也多,据说,从老城、西工到涧西的中州路主干道两侧,各类汤馆就有数百家。汤老板们纷纷打出自家汤类的特色招牌,有的沿用祖辈传下来的熬汤秘笈,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回头客。

一些初到洛阳的游客,对趋之若鹜的汤民们似有诸多不解,其实答案十分明显——洛阳的地理位置紧邻黄河,虽说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但冬季的严寒却世代都在侵袭着大街小巷的千家万户。每天清晨,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发自肠胃的惬意顿时就会暖遍全身,这大概就是洛阳早汤倍受青睐的直观原因了。而经过上百年积累改进的烹饪技巧,更是将现代营养学和中医保健理论,都融入了汤料的美味之中,使得汤民们既能享受到美味又可强健筋骨,这样的好事何乐不为?
汤的味道各有特色,熬汤的过程也相当讲究,以最负盛名的东关牛肉汤为例,其佐料之齐全、工艺之细腻、火候之微妙,都遵循着祖上经营了数辈的密传,不然哪来那么多铁杆喝家?

为了熬出令汤客们欲罢不能的绝味浓汤,伙计们常常在半夜里就开始忙乎:先将一根根洗净的带肉牛骨和需要早期加入的佐料,一同放进直径足有一米多的大锅里,把水添足之后中途便不能再续,先用大火煮开然后转入小火慢炖。在大约五六个小时的漫长熬制过程中,还要适时放进各种入味的香料,特别是那些从不外传的秘方,更要可靠的伙计按部就班地依次添加。约摸黎明时分,一大锅水差不多熬下去了四分之一,直到肉烂筋离汤发白,满锅都呈浓稠的奶状才算大功告成。然后在汤里放入切段的葱白,把捞起的牛肉、蹄筋、肝杂、牛血等切碎,分门别类盛在不同的容器里,碗里放上芫荽、味精、五香粉等调料,就等着开门营业了。

汤客鱼贯而入后,掌勺师傅还要根据各人的口味选择调料,再按购买的分量称出牛肉、牛血或是蹄筋、牛杂。随着乳白色的肉汤倒进碗里,肉味、汤味连同油炸辣椒面的诱人辣味,便会拥着馋人的食欲扑鼻而来。此时的汤客们,只怕是天塌下来也舍不得放碗了……
虽说是千人千面众口难调,但洛阳的汤就有这般神奇,口味再挑剔的人也能在这里找到知音,从而让自己心悦诚服地加入到汤民的行列里。好事者编了一个顺口溜,形象地折射出洛阳人对汤的依赖:一天不喝汤,吃啥都不香;两天不喝汤,涎水漏腮帮;三天不喝汤,馋断六尺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