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愤 怒 出 诗 人 》
金平、张红兵
西方有人认为:“愤怒出诗人。”中方有人更早地提出了这种现点。
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屈原也说:“发愤以抒情”。
诗抒情。人有喜怒哀乐。按理,喜恕哀乐之情皆可出诗人,为何却单独强调“愤怒出诗人”呢?为什么不说喜乐出诗人呢?事出总有因。
什么是“怒”?古人认为:意气者即“怒”之谓也。可见,愤怒者,往往是“意气风发”者也。物是如此,人是如此,艺也同样如此。泯江之水,因怒而咆哮奔腾。壶口瀑布,因怒而激浪翻滚。怒而狂,狂而怒。
盛唐有三绝:李白之诗、张旭之书、道子之画。李诗狂吟、张书狂草、道画狂画。如果沉浸于一个“禅”字,如果纠缠于一个“韵”字,如果缺乏一个“怒”字,恐怕就难以写出惊世之作。禅静佛平。佛教不写诗,就怕“怒”而影响“平”,就怕“怒”而破坏“静”。最终影响修为,无法与佛法行稳致远。
平心静气之作,匠气也。发愤抒情之作,意气也。诗书画,皆是如此也。如果没有颠倒宇宙,冲破罗网的精神气概,就很难写出“大气之诗”。如果没有怒,如果没有狂,就很难写出有深度、力度、广度的诗词。“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李白也真够狂,连月中之桂也敢胆去斫!但也狂得有理,斫掉遮光之桂,洒落大地的清光就会更多。
当代的手机诗,诗作多,新意少。诗奴多,诗人少。在当代的手机诗中,看来最缺的也是“怒诗”,也是“狂诗”!因为没有愤怒,因为没有狂吟,所以,出不了狂诗,出不了诗人,出不了奇诗妙句。
“欲与天公试比高”,“于无声处听惊雷”,“千里共婵娟”,“人比黄花瘦”。诗的“狂”,是来自诗的“想象”!所以,诗中三要素,不能缺乏精彩的想象。
愤怒!不是骂天骂地!骂人骂物!愤怒所出的诗人,是指意气风发的诗人!愤怒所出的诗作,是指意气风发的诗作!
其实,真正撼动人心的“诗怒”,还不是《满江红》的“怒发冲冠”。这种“诗怒”,只是外表的怒,是直冲头发的“怒”。真正的“诗怒”,能刻骨铭心之“怒”,还是“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难怪王国维先生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作者简介
金平(略)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