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静夜思》的“床”到底是什么?
文/金 辉
唐诗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一些诗的音义出现不同程的“讹变”或“以讹传讹”,这些音义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学习古汉语时常常碰到的难点,我们应格外注意!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提到的“床”,我们现在解释为睡卧的卧具床。这就是一个严重的“讹变”!
读唐诗应该还原到作者所处的那个历史年代!古中国唐以前古人基本上都席地而坐(席的主要意思是主席后来演变成职务),古人的卧具称作“榻”(现在有时还称下榻某宾馆)。“床前明月光”里的“床”在诗中,指的是“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胡人的坐具。胡人是游牧民族,交叉折叠的马扎子便于携带)。

再回到诗意里面来,“床前明月光”,古人的房子矮小,月光是很难照射到榻前的!假想一下,如果是睡在榻上,又怎么能“低头思故乡”?更不能“举头”吧!
再回归到诗境的本身。李白描写的是,坐在院落里,坐在胡床(马扎子)思故乡的。

后来,马扎子升级出来一个坐具交椅。游牧的胡人出行或狩猎,只有尊贵的主人或长者才能坐交椅。后来交椅也成了权力的象征!比如说谁坐第一把交椅。

其他还有四种解释: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倾向于哪一种?


金辉简历
金辉,笔名七趣草堂,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民协会员、省作协会员、省摄协会员,商丘市政协委员,商丘市作家协会理事,商丘市民协常务理事。
1993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3600多篇,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1200多篇。其中获各级文学创作、写作奖46项。荣获宣传河南文学奖、省文学创作奖,享受政府津贴。2001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范索云和她的34位“爹娘”》 长篇通讯。2005年7月1日《中国审计报》刊发《记住故道》长篇诗报告。同年9月30日《献给祖国》长篇散文诗公开发表。2005年10月《金辉作品集》在北京出版发行。2011年10月《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天津出版发行。2013年9月《民间百业》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14年《中国商丘历史人物故事》丛书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