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伯贤杂文 "打油诗"之棒早该休矣!
吴伯贤 北京
中国新文化运动至今,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新诗的问世並大行其道,迫使旧文化的守旧者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有一阶段几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自毛泽东主席发表古典诗词起,如何继承古典诗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少仁人志士作出了不朽功绩。新的格律诗检测表的问世,为广大青年诗人打开了通往古诗词领域的大门,我为此大声叫好並努力实行之。我从70岁学诗,至今已5年了,写了几篇习作,在微信群中发表,最近又把它推到了《都市头条》。自觉良好,有点进步,但受到的责难也是难以使人心情平静。我发现有的诗人只会写古典格律诗,不但不会用现代汉语去写格律诗,而且还尖刁挖苦那些诗词革新者,动不动就用“顺口溜"大棒使人不敢发表作品。有的老师还居然明令他的学生一年之内不准其在微信群中发表现代格律诗。这些学生禁若寒蝉,几年过去了,还是不敢发表,几乎与格律诗拜拜了,只写新诗。即使有人写了,也不敢标上绝律之名。
我是一个自学者,没有老师打压,发表了著如:"七律"战瘟神,“七绝"祝贺长征5号火箭第353次胜利发射,"卜算子"重见蓝天。用现代汉语填词,使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的。
就拿昨天发的七言绝句来说,该诗原为贤体诗,之所以称本诗为“七言绝句",因为改了两个字才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要求。如:居前列 改成了 居首列,前与首,平仄更换。又如:土壤 改成了 土灰,壤与灰,平仄更换。这两字一改,符合了全诗的平仄要求。所以试用一下 “绝句"称呼,因为七字一句,也就名正言顺的称该诗为:“七言绝句”。可是还是有人反对,说你这是"顺口溜”。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反复更改,还叫"顺口溜”?改得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了,还不成功,还不如用“贤体诗"之名发表我的贤体诗。可是用贤体之名,他们更不服气。非得要把我清理出诗人队伍。我是有点不自量力,学龄才5年,还敢与这种“名诗人"对诗。
贤体诗的语言,是大众的语言,是当前流行的现代汉语,读起来顺口,老百姓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这样的顺口溜有什么不好呢?可是有些人偏偏要用古语偏僻词,弄得人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洋洋得意,自以为高明,殊不知也有人看不惯,不但看不惯,还自创贤体诗与其对诗。长五火箭发射成功,该不该庆贺?可他们跑哪儿去了?去攻击写诗庆贺的人去了。他们的诗呢?连个影儿都不见。这样的诗人,过去可能写诗一把手,今天未必了。称其为诗人,简直徒有虚名!农民不会种田了,还能自称农民?!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你现在不写诗了,有什么资格去评头品足甚至打击他人?
我之贤体诗,他们不承认是诗,可我偏要把作品发表出来,可以通过诗评来提高水平么。现在一个普遍现象,真正的诗人,他不写诗,别人发表了,他们打一棍子:打油诗!那么我要问问这种诗人,你怎么连一点油也不打了呢?你还摆什么诗人的臭架子呢?你的诗若对人民大众大有教益,那么端出来让人学学。
我作此文,不想去争诗人之名分。我声明,本人不是诗人,只是爱好以诗的形式写点杂文,批判一下那些阻碍历史潮流的守旧诗人。我渴望将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一步,希望那些自称为诗人的人能拿出点作品来让我学学。这恐怕也是年青一代的期望吧!
2020.11.25 01:24

附:贤体诗(不讲平仄)
祝贺长五火箭第353次发射成功
八吨长五飞苍穹
火箭运能居前列
登月土壤采样机
空间技术翻新页
附:七言绝句:(符合平仄要求)
祝贺长五火箭第353次发射成功
八吨长五飞苍穹
火箭运能居首列
登月土灰采样机
空间技术翻新页

作者简介
吴伯贤:网名Alexander,上海新诗苑群主,《黄浦江诗潮》副主编,《上海滩诗叶》常务副主编,上海格律诗词社副社长。1946年生于上海崇明岛,1965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1970年毕业后留校进修。1973年至1989年在解放军总参某部工作,中校军衔,副译审。1989年至退休,在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工作,与香港经济导报社合办中英双语国际广告杂志《中国机械设备》。著有自传体长篇散文《粉红色的回忆》。2015年起建立《上海新诗苑》微信群,将互不相融的古诗与新诗爱好者团结在一起,研究一种新旧诗兼容的诗体裁,用时语简明易懂地写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使读者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因注重研究新诗与旧诗的韵律兼容术,故简称贤体新诗。其代表作有:新诗+七绝《初恋》、岛翁吟+七绝《家乡好》、时语填词二首《卜算子•重见蓝天》、七律《战瘟神》並自创贤体新诗新韵《巴人PK阳春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