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杨氏书风艺术
徐学胜
(羲之书画杂志副主编 中国书画报书画评论家)
在当代中国的书法历史中,新闻出版界书法家已成为骨干人才队伍之劲旅。而在中南海中央警卫局、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西苑出版社工作了四十余年的书法翘楚杨宪金先生,则是这一队伍中博学文雅德艺双馨的突出代表。
金笔生花承魏晋 博学雅逸蕴德馨
——浅论杨氏书风艺术
徐学胜
(羲之书画杂志副主编 中国书画报书画评论家)
在当代中国的书法历史中,新闻出版界书法家已成为骨干人才队伍之劲旅。而在中南海中央警卫局、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西苑出版社工作了四十余年的书法翘楚杨宪金先生,则是这一队伍中博学文雅德艺双馨的突出代表。
再来欣赏杨宪金先生自作行书七言楹联“书读圣贤须悟道,善举德行必勤耕”。是其“人书俱老”的代表作,是他在古稀之年的集大成妙品。杨宪金先生,历经六十余年的翰墨生涯,参透、悟透了书道真谛,字外功夫随阅历而增长,“杨氏书风”日臻成熟,在北京甚至在全国广为传颂。这幅书作,开阔博大的意境,潇洒简远的体势逼人眼目。此作既有明末清初王铎的书法风神,又有作者自己的变化。在这幅作品中,杨宪金先生运笔以中锋为主,转折圆活;结字呈竖势,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疏密得宜。尤其是联语内容,励志、有正能量,读之感人至深,激人奋进。
杨宪金先生的书法艺术深受伟大领袖毛主席书法的启迪。他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编著了《毛泽东手书真迹》《毛泽东选集手抄本》《毛泽东手书真迹》(线装本)《毛泽东书法学习举要》《毛泽东书艺论丛》,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他又亲自辑录编纂完成《毛泽东书信墨宝集》,在《毛泽东书艺论丛》即将出版发行之际,他以书家感怀伟人的崇敬心情,思路洞开,还撰写了毛泽东书法艺术论文50余篇,诗联200余首,其中自撰七言律诗《毛泽东书法感赋》并用行草书写下来:“狂若蛟龙奔浩海,势如破竹走惊雷;平生百读江河湧,大笔一挥天地开。流水行云融古往,出神入化启今来;千秋绝唱赞毛体,独创书风旷世才。”国学大师季羡林评说:“我与宪金先生见面机会并不多,但他的人品、他编著的艺术图书、书法作品,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我读了宪金先生咏泰山颂桃乡的诗联书法作品,感到其创作风格与艺术造诣的变化过程,他以一位学者型书法家的品格,坚定自己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我期待着他有更多的佳作面世,贡献人类文明。”并题写了“杨宪金书法艺术”。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说:“我与乡友宪金先生在中央警卫局任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西苑出版社社长、总编时,就一起编书,并比较关注他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他的诗联、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进境,他那豪放、儒雅和淡泊自守的品格被人所认知,我信笔为他题写了‘律己斋’而作鼓励之。宪金先生经常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送我指教,纵观他的书法,想说的一句话是:“杨氏书法‘取之有道’,师承古帖,效法‘二王’,苦研米芾。在此基础上,他广涉博取,融会诸体,舍‘二王’之姿媚而取其雄强,创造出纵横舒展、雄峙厚重的新书风。其行书纵于行而敛于草,用笔稳重沉着,点画瘦劲匀称,结字工整紧密,体势俊巧古雅。尤其是行草的书写,多融入米芾和傅山草书之法,行笔迅疾,又收放自若,点画粗细顿挫,结体错落有致,布局亦甚巧妙。整体风格于流美中见生拙,沉稳中见硬倔。”学者冯骥才评说:“其行草书狂放而不粗野,雄奇而不怪诞,笔法纵敛适宜,刚柔相济,结构错落有致,正欹相生。”;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张有清评价道:“杨宪金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集诗联、文章、书法、出版多种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家,他对整个书坛审美取向的把握与个人风格的追求上,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如果说起初的十多年里,杨宪金先生对傅山、王铎书法的心摹手追是受当时书坛潮流影响的话,那么他在近些年对自身取法于创作方向的不断调整则是一次又一次谋求超越自我的尝试。赏读他的书作看出,其创作以‘二王’帖学为本,以帖取韵,以碑立骨,并吸收晋、唐、宋、元、明诸大家以及北碑之长,用笔刚健,结字欹正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圆互施,刚柔并济,既简净又飞动,书卷气与金石气并存。他的行草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品位,传统经典行草书的韵致在其笔下得到了较好的彰显,其个人性情亦随之得到了一种新的审美感觉下的张扬。”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赞曰:“书融古法生新意,诗咏泰山呈大观”,并题写了“泰山杨宪金文化艺术馆”。中国书协第三届理事、中国书协中直机关分会原常务副主席邹德忠则中肯地赞杨宪金说:“诗为心声,书为心画”。已故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谈到:“我和杨宪金先生经常一起编书、参加社会活动,一起交流创作联文的心得,他一直用谦逊的态度、端庄的人格、文风,认真从事艺术创作,创作风格与艺术造诣在二十年后的现在有了很大改变,其联作,对仗工整,声律调协,造语典雅;其诗,法歌行古体,不泥于律,语句流畅,质朴无华,泰山人歌泰山魂,情动形言,景与情谐,苍郁沉雄;其书,大胆落墨,挥洒自如,神融海岱,悉为自家制度,别开洞天。”原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讲到:“砚田广种乡情树,笔阵横开泰岱风。我和杨宪金先生是同事,也是朋友,他对家乡的热爱我是由衷地敬佩。他把浓浓的思乡之情寄寓在这泼墨之上,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播撒在宣纸之上。他对泰山的情怀寄寓于立意高远的诗联中,他的书法,既凝练浑厚,又纵横跌宕,如同泰山文化的崇巍。”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谈到:“杨宪金创作的联作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命意更是顺承连贯,珠联璧合、一气呵成。文字与情感相得益彰,联书给人以深邃的意境。他将泰山文化的厚重用行书挥洒在东岳之巅。”原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谷向阳说:“从我和杨先生相识起,他就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创作着书法、楹联诗作,在书法的海洋中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价值。读他的联作有种沐风浴春之感,语言雅致,平仄严律;他的书法创作虽以‘羲、献’为宗,但摭取之点与前人不同,他舍‘二王’之姿媚而取其雄强,追求笔力的沉厚和结体的雅逸,把魏晋精神充分展现。在继承传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略带纵态、纵而能敛的行草书风,平和简静中寓博大沉雄,潇洒飘逸中含刚健奇劲。联曰:宪言蕴雅和谐雨,金笔生花魏晋风。”
杨宪金先生著有大量诗和楹联,格律诗、古风、自由诗以及楹联,著作等身。杨氏书风的特色之一就是书写自己的诗和楹联。
杨氏书风就是在书法创新、理论探索和诗联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杨氏书风就是心里浸润着王羲之、米芾、王铎、傅山、毛泽东,手上写出来的是他自己,并且仍在积极探索前进中。
纵观杨宪金先生的杨氏书风,其形成过程大体分五个阶段:
一、少年启蒙阶段。杨宪金先生从小耳濡目染孔孟文化,聆听着并羡慕着书圣王羲之的大名。这是杨宪金先生的儿童少年时期,尽管在小学描过红,初中练习过毛笔字。这个时期只能算杨宪金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懵懂时期,权且算作启蒙爱好阶段。
二、青年入门阶段。进入中央警卫局后,耳濡目染中南海名胜古迹诗联碑文,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书法艺术的熏陶,眼界大开,思想境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升华。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都是书法家,特别是毛主席更是千古书法奇才,影响国内外,形成举世公认的“毛泽东书体”。杨宪金先生对书法的入门就是从对毛主席的崇拜开始的。当然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岁左右,还是谈不上对书法艺术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值得肯定的是杨宪金先生在十几年的警卫工作和学习期间练就了一手好钢笔字,并且留下了几十本日记,都是用钢笔写成。这个时期他的钢笔字从工整到流丽,逐渐形成端庄亮丽的字体,这可以说为他以后进入书法艺术门槛夯实了基础。
此时的杨宪金先生开始有意识学习书法,他从临摹楷书开始,通过上中南海业余大学学习文化课,进一步提高文化知识。他买来书法字帖,在旧报纸、废纸、图书上,用水、墨开始写,默默地苦练,慢慢摸索软笔尖硬功夫的魅力,体会笔以三寸锋为用的妙处。
三、萌芽成长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杨宪金先生履任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这时候他三十多岁,对书法表现出了极强的痴迷和书写的欲望,这就是说他对书法有悟性,有慧根缘份。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具备了、成熟了,学习书法由入门到成长也就自然而然了。
进入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对杨先生一生是重大的转折点,可以说如果进不了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他就成不了书法家。进入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后,杨宪金先生有幸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书法,也见到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的书法绘画作品真迹,可谓眼界洞开,耳聪目明别样新。杨宪金先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书法家。于是他默默地自己练习楷书,他告诫自己不要心急,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打牢基础再说。他知道一年的画能卖钱,十年的字也很难入门。
杨宪金先生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找感觉,求进步……痴迷地练习了几年,同事们竟然不知道他在业余练习书法。
四、启航阶段,进入西苑出版社。杨宪金先生担任西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全身心投入出版事业。作为社长、总编,文化艺术水平需要有高水平,杨宪金先生进一步提高自己。他为了提高书法水平,转益多师并得到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沈鹏、李铎、陈大羽、刘炳森、张有清等大家的指导,从书理书论和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自己。
经过多年的思索与磨练,杨宪金先生选择了自己的书法之路,这便是主攻“二王”、米芾、王铎、毛泽东,同时兼顾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傅山等书体。事实证明,杨宪金先生选对了路,二十多年他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了下来,而且还继续走下去。
这个时期,杨宪金先生结识了国内许多著名书法家、美术家,并虔诚地向他们请教学习。但杨宪金先生始终有一个观念:“我向许多著名书画家学习,但是他是他,我是我,我向他们学习属于我的东西,学习内质而不是外皮。”他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勤奋着,学习着,前进着……
五、成熟阶段。杨宪金先生自2007年从领导岗位退休至今,是其“杨氏书风”逐渐成熟时期。
“杨氏书风”的日臻成熟,有赖于杨宪金先生深厚的字外功,他于诗文、楹联造诣颇精,于国学涵养博大精深。浩瀚的中南海文化研究传习至臻至美至善之境。他以爱国学者的赤诚心胸,把盛世繁荣新中国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书法创作之中,博采众长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杨氏书风”的高深处就是把雄迈之笔内敛于法意无穷的抒写中,其高妙处还在于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在规整中的变化性。恰当地把书艺在法度中高度的整合,并化作纯粹的精神意蕴,这是新时代、新书风所独有的。
几十年来,杨宪金先生在文学和书法上的修养不断提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书法展览并获奖,书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百余家文博单位收藏;中国宝泉碑林刻碑上石。各界名人、书画名家赞评杨宪金先生的书法艺术评论文章200余篇,诗联300余首,其业绩和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专家辞典》;被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评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书法师。
自2007年杨宪金先生在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勇于担当“抢救、保护、传承、发展,面向未来”的历史责任,组织当代书画名家利用十余年的时间,创作了长120米、高0.68米的《中南海胜迹图》、《泰山胜迹图》;又将中南海、泰山胜迹诗联各精选200余首,组织当代书法大家书写成长120米、高0.68米的长卷,编辑成《中南海胜迹书画集》《翰墨泰山》;同时,杨宪金先生还将自撰的中南海、泰山胜迹诗联100余首书写成100米长卷。再现了中南海建筑园林的恢弘气势,泰山的雄伟壮丽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庚子小雪于洗砚池畔泓文馆)
书法家杨宪金书法艺术鉴赏
宝泉碑林的作品:杨宪金与思琴高娃合写汉蒙书法——崇德尚意。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