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召唤(2)
书记种菜
戴永久
江苏援藏团的老大哥曹恒龙同志(与苏州吴县援藏的蔡福全同志均年过半百,按出生时间计算,曹排老大)与我为泰县老乡。入藏后,又有幸一起分配到加查县工作。他任县委副书记,我任加查区委书记。
曹恒龙书记是一位建国前入党参加工作,并长期担任基层领导,既有丰富的阅历,又有耀人业绩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加之,为人务实坦诚,一身正气,深受群众爱戴和崇敬。
进藏前,他跟大多数干部一样,整日忙于工作,生活上,平实随和,也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族。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煮饭、做菜更觉生疏。
进藏后,要过生活关,必唱“国际歌”,自己救自己,自己求自己。姜是老的辣,人算老的精。当我还在“看戏淌眼泪——为古人担忧”之时,曹恒龙书记已不动声色地忙开了。
他除自备了一套进藏干部人皆有之的炊具外,还特地让在内地农业部门工作的夫人——姜良芬会计及时寄来“苏州青”等蔬菜种子,并亲自动手,在办公室屋前,开垦了一块荒地,施足了肥,浇足了水,地的四周围,种上本地蚕豆,里面种上青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菜种破土而出,趁风而长。十几天后,油嫩的小白菜,出落得人见人爱。藏族同胞更是交口相赞,翘指相夸。曹书记得意的笑得合不拢嘴。
俗话说:“菜二,菜二”。还没等到二十天,在同志们的再三撮合下,曹书记郑重其事、轻手轻脚地下地,挑选大一点的小白菜,间了一大把回来,择好,亲自下厨,做了一锅小白菜蛋花汤,看着那散发浓浓油香的汤内,似白玉般丝丝蛋花,紧拌着那鲜绿嫩翠的小白菜,不时飘动其间,见者人人赞叹不已,个个垂涎三尺。
未待主人动手,藏族县委书记布穷,一把夺过勺子笑到:“老曹,我先来品尝你的劳动成果,没得意见吧!”说着就舀了半碗喝起来,边喝边连声说到:“好喝,好喝!”
曹书记满怀成功的喜悦,随即应到:“谢诸位赏光,有请大家品尝。”众人毫不客气,你一勺,我一勺,秋风扫落叶般,三下五除二,将菜汤喝得一干二净。末了,还齐声吵着说:“曹书记,只要有青菜吃,不用你请,我们天天来。”
果真如此,老曹处从此成了汉藏干部,改善生话的食堂、沟通思想的会场。小青菜的吃法也在恒龙书记的导演、示范下,不断推陈出新。
诸多的吃法中,当数“菜泡饭”为老少咸宜的当红“花旦”,倍受青睐。因为这种食法,简便易行,只需将煮熟的米饭,加水烧开后,放进择好洗净的小白菜,放上少许油盐,色香味俱佳。
米饭烫熟后,雪白的米饭汤中,翠绿娇嫩的小白菜上,飘动的丝丝清油,散发着诱人的奇香,人见人爱。吃起来更是清爽可口,捧到手上,能头也不抬,一口气就能喝个精光。加之菜泡饭汉藏皆宜,更是身价百倍。
山南地区途经加查的同志,也不时慕名前来“打秋风”凑热闹,个别靠己的,吃过饭后,还得顺带一把回去,给家人尝鲜。
说到这里,不禁要问,曹书记这“巴掌大”的菜园子,又不是沈万山的“聚宝盆”,能应付这么个门面吗?解铃还问系铃人。
原来,老曹凭着他多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丰富实践和经验,一开始就从选地、施肥、整地、保墒等几个重要环节上,深思熟虑地做足了文章。
地,选在办公室(兼作宿舍)门前,背风朝阳,睁眼可见,便于照应;基肥选用的是腐熟的羊粪灰,铺了厚厚一层,下种踩实后,窨足了水,确保了苗齐苗全苗壮;拔菜时,他小心翼翼的间大留小,并坚持拔后随即补浇尿素配制的肥水,做到“前赴后继”;一处菜拔光后,随即补种,使之“前伐后起”。如此这般,确保长流水,不断线。
再说,小青菜在西藏本就难得一见,物稀为贵。每次食,也就扯上一把,开开胃,合合味,解解馋罢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菜炖肉圆,更是他引以为豪的绝技。逢时过节或有事相聚时,他就把人们提来的鲜肉(牛羊肉为主,猪肉罕见)选上一两块往桌上一放,随即弟兄们就在他的统一指挥下,七手八脚地行动起来。
洗、切、劗肉的;拔、择、洗青菜的;洗锅、生炉子煮饭的;提水打杂的,一条龙作业,有条不紊。就这样,每道工序他还得亲自把关。清洗和劗肉这两关他是特别的挑剔,发现问题立即“返工”,决不通融。调料配放他更是特别地讲究,容不得丁点儿差错。这一路忙下来,已是很为辛劳。
不过,剩下来做肉圆这道关键工序,铁定了又非他莫属。这可真是苦煞老人家了。不过说来也怪,往往每到这时,他不但精神抖擞,干劲十足,而且,事必躬亲,一丝不苟,非到结束,决不放手。做成的肉圆放到锅里,加上各种调料烩熟,舀到炒好的青菜盆内,那色、香、味,见者无不叫绝。
轮到吃饭时,他将肉圆,搛一个给你,挟一个给他,因故未到的也得留上一些。待别人都到嘴了,才轮到自己品尝。大家赞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反戏谑地说:“应该的,应该的。哪有大人和小孩子抢着吃的道理啊!”
千真万确,进藏以后,曹恒龙同志以他那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的特质,以娴熟于心、得体应手的领导技艺,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在高原环境下,比一般人更为严重的种种不适,带头克服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各种困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适应生活、开展工作、融合藏汉、军民关系等诸方面默默耕耘,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江苏援藏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以无数看似平常一般,却寓意深远的桩桩实事,谱写了一篇篇藏汉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相互学习,携手共建边疆的感人诗篇。

作者简介:戴永久,江苏姜堰人,1944年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苏省作协会员。退休后,爱习字、喜收尝、学写作。几年来,多篇散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专著《西藏情怀》、《我的百岁父亲》分别由《团结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