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千古留芳
文/高桂玲
山东有很多位古圣先贤,不仅有千古圣贤孔子、孟子、管子等,在周村区王村镇万家村也有毕自严、毕自肃、毕道远等国家栋梁之材。听说他们毕氏家族因家风家教严格,家族人才倍出,他们家族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还有着缘源。万家村、毕氏家族都好陌生的名字!带着满腹的凝问有幸跟随润心书屋采风团走进了这个陌生的小村落,真让我大开眼界。

万家村书记毕令德带我们走入毕道远纪念馆,明清时代的古老建筑群映入眼帘。我们先入大门然后穿过胡同,从胡同尽头再入二道门,看到青砖灰瓦、四角翘起的一座座古建筑。我们跟着毕书记走进堂屋,里面挂着毕氏先祖的画像。毕书记给我们讲:明清两代几百年里,毕氏望族中,涌现了许多官宦名人,这些都取决于良好的家风家教,期中毕木弘扬极致。他厘定的投豆家训:“三不一守,三学一愿”,即:“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其“投豆精神”更让子孙后代受教深刻。

他在后花园建了一个投豆亭,亭内一桌上放置二瓶,旁边有二孟yu,盂内分别盛黄豆和黑豆;每做一件善事,投入瓶中一颗黄豆,心中升起一个恶念,则向另一瓶中投一黑豆,以此来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初时黑豆多黄豆少,后来黄豆多黑豆少,一月一检点,一年一总结,直至无黑豆,表明他的品德修形已达到极高境界了。他教育孩子们效访,正是这种家训常常提醒督促毕氏后代自律,教育出了很多国家之栋梁,较为出名的有他的四儿子毕自严。

毕自严字景曾、号白阳,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年方弱冠即受任松江府推官。在松江期间,毕自严政绩卓著,升任刑部主事,以后历任工部员外郎、陕西右布政使、太仆寺卿、户部尚书等职。毕氏世代书香,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其八个儿子均有功名在身,开创了毕家“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的辉煌历史。在户部尚书任职其间,毕自严殚dan精竭虑、兴利除弊、多有建树,他用老祖投豆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对子女教育设置贵善本,他告诫儿子为宫要清、慎shen、勤。直至清末毕氏家祖共有进士5人 举人7人 考取其他功名者数百人。
毕自严的仲子毕际有(字载积,号存吾)曾任山西稷山知县和江南通州知州, 有一天,蒲松龄进省城赶考路过此地,遇上毕家正将万卷楼内的书晾晒在路边。蒲松龄见其中有众多名著奇书,喜出望外。毕际有与他攀谈,很是投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之后毕公专备马车前往聘请蒲松龄在他家绰然堂任教。
从康熙十八年,蒲松龄进毕家绰然堂,在这里作为毕府西宾,教授毕家子孙,前后执教达33年,直至71岁撤帐归里。由于毕府浓厚的文化氛围、宽广的社会交往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使得蒲松龄能够浏览万卷藏书,完成了《聊斋志异》、《蒲松龄集》中的大量篇章。这两部书的书写发表毕氏家族功不可没。
毕令德书记还给我们讲,现在万家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中央四台“走遍中国"记住乡愁栏目组,在此拍摄《立德树人 万家村》专题记录片,使这个隐匿在白云山脚下的名人之村,有着传统优良家风家教的毕氏家族,走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村两委也一直努力推广宣传,努力加强完善这一历史名迹,争取做到更精尽更完美。

参观结束了,毕书记向我们挥手告别,走出这个修善完整的历史古村落,老书记的讲解,历历在目,看到参观的游客稀少,心中升发出一种责任和史命感,这里的儒商文化,优良的做人做事风格,我们身边的古圣先贤,为国家的建设文化的传承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需要把它发扬传承下去!古人曰;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减少几次风景区的旅游,约上朋友,带上爱人和孩子来这里学习一下毕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吧!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