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眼睛》初探
曹安国
杨西京、侯发山两人合作的红色军魂系列之三的中篇小说《大山的眼睛》在《奔流》2020年第10期、新华网文艺在线客户端、都市头条等网站相继刊发后,我连续读了多遍,“先做好人,再做好官。坚持原则,守住底线”的话语犹如黄钟大吕鸣奏般一直在脑海中盘旋回响。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是不是一个好官,大山的眼睛盯着你!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大山的眼睛则是大山心灵的窗口。放眼华夏,大山真诚、朴实、厚重、无私、奉献。它们从远古走来,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山以岩石为筋骨,以土壤为血肉,以草木或积雪为帽,因其涵养水源,孕育江河,生养草木,包容生命,所以博大;因其能俯瞰大地,洞察生命的真谛、历史的变迁,所以巍峨。因其不为霜雪增其高,不为雨水损其容,所以永恒。无论时光隧道如何穿越伸延,大山依旧恪尽职守,诚稳伟岸,亘古不变。《大山的眼睛》中的“大山”隐喻的是谁? 他就是作品中塑造的杨伊洛、荣望宗和曹鹤岭等一批新时代转业军人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着大山一样坚强伟岸的思想风骨,有着大山一样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有着大山一样炽热赤诚的高尚情怀。《大山的眼睛》关注的是什么?就是作品中着力刻画的两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政治生态战场和自然生态战场。
从严格意义上讲,《大山的眼睛》应属官场文学,围绕一个县级市委组织部长的职位,两个阵营、两个战场、两条线索之间展开了一场时而温和柔情、把酒言欢;时而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整篇作品节节设伏,环环相扣,并行推进,卒章显意。读起来让人提味爽神、荡气回肠。
《大山的眼睛》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让读者过目不忘。杨伊洛两袖清风,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荷花般的纯洁无瑕;荣望宗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战天斗地,造福百姓,愚公一样的坚韧和坚毅;曹鹤岭执着追求,吃苦耐劳,不离不弃,基至有点儿剑走偏峰的独立特行,依然散发出不忘初心的良品高格。章学植虽属反面人物,但他的老谋深算、唯私唯我、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的性格也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画廊增添了崭新的人物形象,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现实感扑面而来,给当代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醉美的春风。
小说中的县级东周市,要在正科级干部中选拔一位组织部长,由此引发东周官场分为两个阵营,以杨伊洛、荣望宗为明线,以曹鹤岭为暗线的正能量势力,与以章学植、章发青为明线,以贺宜秋为暗线的负能量势力在政治生态战场和自然生态战场展开了意想不到的异常复杂的较量。
政治生态是主战场。章学植深谙官场潜规则,在地市级干部处长贺宜秋的暗中帮扶下,阴阳两面,擅耍手腕,精于布局,出手阔绰,在其弟章发青的暗中奔走活动下,为所欲为。在荣錡镇党委书记位上,玩得风生水起,号称东周“书记王”。为了坐上组织部长交椅,他重金暗砸杨伊洛,请客吃饭,按职位分别送钱贿选,替杨伊洛出了车祸处于危难之中的二弟交住院手术费,让其弟暗许帮助杨伊洛解决住房问题,托贺宜秋处长吹风,甚至捏造假照片寄匿名信污蔑竞争对手,布下一个铁打铜铸的局,功夫下得不可谓不周。充满正能量的荣望宗与其相反,忠于职守,善于开拓,敢于负责,重于实效,对提级进职相信群众相信组织,只管踏踏实实干事,一心一意开凿“愚公洞”,解决九龙镇人民吃水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即使发生塌方事故,出现资金短缺,也毫不改其志,称得上是人民的一头鞠躬尽瘁的老黄牛。在东周有“菩萨主任““万能秘书”“甘草好人”绰号的杨伊洛在两个候选人都是部队老战友的情况下,面对此情此景,是屈服于章学植的攻势布局,还是坚持原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和手中的宝贵一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语)”,他经受着一场严峻考验。在同各方关系的周旋中,在曹鹤岭的暗中支持下,他拒绝利诱,将来历不明的巨款(实则心知眼明)化名“立早”捐助给正被资金掐喉的“愚公洞”以解燃眉之急;他软硬不吃,经受住了“鸿门宴”的熏染,也顶住了来自上头(贺处长、乔书记)的压力;他坚守住了“先做好人,再做好官。坚持原则,守住底线”的官场良心,最终投出自己那神圣的一票,破局求生,化解官场不正之风给东周市带来的危机。证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当然杨伊洛也有遗憾,本来具备调整进步优势的他,在东周干部大调整的过程中,又原地踏步了。
自然生态是该中篇里的副战场。以章学植为代表的的负能量势力利欲熏心,毫无顾忌,自己决策,他人顶名,利用权势,操纵开山取石,拔树盖楼,大肆摧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自己官场、商场双赢的妄想。以曹鹤岭为代表的正能量势力则针锋相对,发动群众阻拦,到环保部门告状,放大蟒蛇阻挠,竭力保护生态平衡,彻底粉碎章学植们的黄粱美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像爱护眼睛一样去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号召。并且带领村民合理规划,逐步把九龙山变为花果山。山山花不同,沟沟果相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充满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大山的眼睛》盯望的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通过对这两个领域里错综复杂的描写,展示了一大批退伍军人归田不解甲,初心不改,军魂不变,眼中有星辰,胸中有家国的美丽心灵,鞭挞假恶丑,传递正能量,现实生活中给人以光照和信心。
《大山的眼睛》构思别具匠心,结构推陈出新,力争让小说好读耐看。作者精心设计了二十个小标题,分为二十个段落,除了给读者清晰的导航引领之外,在文本结构上是一种创新、非常巧妙。这些段落每个都可以单独成章,但又不能独立说明问题。就像车轮的一根根辐条,单独别上,孤立无依;只有全部别完,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展示出优美图形,绽放出无穷力量。小说结构的教科书里讲过线式结构、板块式结构、往复式结构等二十多种,但从没讲过这种形式。这种结构我把它称为“轮辐式结构”。单节看“山穷水尽疑无路”,整篇看"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结构严谨,收放自如,挥洒从容,描绘出一片五彩缤纷的艺术美感。
同时,《大山的眼睛》将河洛文化和风情故事揉进文本之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蕴,浑然天成,水乳交融,充满了故事性、传奇性和趣味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 文化学者余秋雨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此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大山的眼睛》从设置故事地点的“过阴阁”“杏花寺”“石眼”“荣錡镇”“启圣阁”到吃用的“西义兴卤肉”“黄河鲤鱼”“仓西萝卜”“洛河滩银条”等,无不打上河洛文化的烙印。这样本地人读起来感到亲近、亲切、亲和,外地人读起来感到新鲜、新颖、新奇,能够紧紧地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另外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楹联、俚语。大概统计,在几万字的篇幅中,上述形式的运用就达到十余处,如此密度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并不多见。诗词等艺术手段的合理运用,既能调节读者的阅读节奏,使文章显得生动,避免呆板、滞涩;更能有效烘托人物,深化立意,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若说该文的不足之处,窃以为结尾处曹鹤岭毁书稿的细节是一处败笔。这一细节犹如天外飞花,突兀惊奇,毫无基础,破坏了人物的整体形象。当然,即使如此,《大山的眼睛》仍不失为近来并不多见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曹安国,男,河南省巩义市人。做过教师,现为当地某企业财务主管。2007年始尝试写作。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百花园》、《辽河文学》、《奔流》、等。电影剧本《河洛风情》获郑州市2010“写郑州”征文活动优秀奖。河南省作协会员。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