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高平的诗
文/盛海耕(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诗歌评论家)
一
“这是你评论高平诗歌的文章题目吗?亏你想得出!太平庸了。作品摆在那里,旁边印有高平的名字,谁不知道‘这是高平的诗’?!”
“稍安毋躁。听我慢慢道来。我觉得这个题目是我能赠予高平先生的最高荣誉了。你想想,中国诗歌史上,能让人读其作品即猜得其名的作者,有几个?整部中国诗歌史上,恐怕也不会超出几十位吧?我用这个题目,不是说高平就像李杜苏辛那样伟大了,我只是说,高平的诗即便不署名也容易辨认得出来,有鲜明的个性、独具的风格。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已经很不简单了,现在大量的诗是没有作者个性的,正所谓千人一面,千部一腔。高尔基说,要找到自己。(高尔基:《文学书简》,上册,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认为高平是找到了自己的诗人。
二
1997年,高平作诗50周年,他印行了《高平诗选》(作家出版社),收抒情诗91首,不足百首。
2012年,高平作诗65周年,他印行了《情寄八荒》(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诗186首。
作诗一辈子,选诗却不多。为什么?高平说,他追求“以质胜量”、“以一当十”。所以,当他翻阅自己的诗选,他的心境是:“欣慰多于惭愧。”
好一个“欣慰多于惭愧”!这是“性情中人”语。翻开我们中国人的诗文集的“前言”或“后记”,有多少人敢于这样说?几乎千篇一律是“惭愧”呀、“汗颜”呀、“菲薄”呀、“错误肯定不少”呀、“或许是胡说八道”呀……。既然是“错误肯定不少”,就应该暂缓出版,既然连是不是“胡说八道”也拿不准,就更不应该印行,否则既害人又害己。当然,这是自谦,但自谦过头,没有必要。这是一种不好的积习,不值得提倡。我决非倡导“屈原以下无诗人”式的狂妄自大,但我赞赏高平这样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写好诗文,再把它送到读者面前,以期寸心“欣慰多余惭愧”。
三
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高平诗,是《西藏的云》。
“爆炸了一颗
用黑墨汁制成的原子弹。”
我吃了一惊,想象中仿佛真有炸弹爆炸了。
“不会弹棉花的人,
把白絮崩得七零八散。”
诗情从惊险场景回归日常生活,大起大落。
“一条又粗又长的哈达,
挂在山岭的腰间。”
写西藏的诗文中,“哈达”二字常见,但这样长大的哈达闻所未闻,可见西藏的白云常常有如“银河落九天”。
“把太阳藏匿起来,
透亮点都是疑点。”
开玩笑?做游戏?居心叵测?此云行动诡秘。诗情从明朗转为幽暗。
“海潮倒立,
怒浪滔天。
驾着狂风的
滚滚浓烟。”
旋律又突然高昂起来,如战场上短暂的沉寂之后,复又枪声大作、炮声隆隆,军号骤响,铁骑奔突。
“怪兽相斗。
昙花一现。”
有道是风流云散,看来“西藏的云”的千汇万状,也是转瞬即逝的,就看你有没有审美的眼睛,善不善于捕捉它,将它定格于诗中。
“淡淡的写意画。
扬帆的航船。”
诗情从峰颠急速下滑,从金戈铁马转向平沙落雁,转向行云流水,渔船起航或返航了。
“刺天的仙人掌。
垂地的葡萄串。……”
诗情的最后振起。婉约的意象只是点缀与穿插,豪放的意象才是通篇的基调。首尾一致,轻重平衡,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写到这里,此诗已是上乘之作,可圈可点了。但诗人突发奇想,忽然来了这么两句:
“诗匠在云下临摹,
诗人在云上涅槃。”
这真出人意表!本来是风景诗,忽地变成论诗诗了,至少是融进了诗论的成分。如果只会亦步亦趋,照抄生活,那是诗匠文匠;真正的诗人作家应该以自己的眼睛看生活,以自己的心感受生活,以自己的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生活。还是高尔基那句话:要找到自己。
《西藏的云》立意明白而奇特,笔墨沉着而飞动,语言精练,意象瑰丽,是高平诗的一个绝妙的典型,乃“五四”以来新体诗的神品之一。

四
“没有感情这个因素,任何风格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论戏剧诗》)
高平诗的感情,有点像鲁迅杂文的感情:热得发冷。
诉之于赞美诗,那特色是深沉而含蓄:
满山是数不清的林木
那最直最粗的大树
却再难出现
越是高处
无情的雷电
夹击越是频繁
——《登庐山》
我抵不住黑眼珠的魅力,
我摆不脱黄土地的诱惑,
一声京剧、一滴川酒就能醉倒,
中国,是一条我游不够的爱河!
——《中国情结》
诉之于谴责诗,那特色是轻蔑与冷峻:
正是无辜者鲜红的热血,
惯坏了这种会飞的豺狼,
才轻易地生生不息,
放肆地飞舞歌唱。
它们降落在梧桐树上,
把自己放大成凤凰,
就是晚秋的凉风,
也吹不醒贪婪的梦想。
——《蚊子》
高平诗的感情深沉而热烈,热烈而深沉,决不是温吞水。现在的诗歌界,温吞水泛滥。既不敢写大欢乐,更不敢写大悲愤,写的尽是些“茶杯里的风波”(鲁迅语),尽是些寻寻觅觅、顾影自怜的东西,连发自心底的痛苦、忧伤、恋爱、愤怒都没有,呜呼,可怜极了!
五
思想,是一个高贵的字眼。
如果说感情是诗的血液,那么。思想就是诗的骨骼。人无骨不立,诗无骨瘫痪。
可是,当今中国诗歌界,普遍缺乏思想,“诗人”们普遍缺钙,患有软骨病。不错,皱着眉头作沉思状的人不少,一味宣示“哲理”结果他越宣示你越糊涂的诗作极多,但就是不见思想。诗的思想应该是明朗而深刻的,深刻而好懂的。
屈原在这里跳下江去
神州大地也停止了呼吸
为正气上升而自身下沉
中国的好诗从此喷涌不息
屈原在这里沉入江底
汨罗江爆出了一个真理——
丑恶的上升者在唾骂中下沉
伟大的下沉者却高高升起
屈原这个题材写的人不少,高平的《汨罗江边》依旧能出思想。思想火花有二:其一,你想写出好诗,你想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你就得像屈原那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中国诗歌忧国忧民传统的开山祖。其二,屈原和一切志士仁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楚怀王、郑袖、靳尚、子椒之流及其现代版,别看他们风光一时,他们迟早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思想像我这样诉之于散行文字,似乎平淡无奇,但像高平那样以凝练的诗语出之,却满孕着震撼力,尤其“为正气上升而自身下沉,中国的好诗从此喷涌不息”两行,尤有见地,尤见风骨。
六
鲁迅论勃洛克《十二个》,说:“呼唤血与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否则一样是空洞。”(《十二个后记》)
鲁迅是通达的,不像当今一些时髦论客所诬蔑的那样狭隘。我效颦赵翼“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名言,把鲁迅的话浓缩为“情到深处句自工”以论高平诗。
高平的优秀诗篇,都是情到深处而发,都有一颗“真的神往的心”。
他写于海南三亚东瑁洲岛的《孤岛红豆》,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凄美极了!
他说“在无人居住的孤岛上,深藏着红豆一株”,豆荚已经干枯。
轻轻地掰开在手心
跳出来红亮的珍珠
春天像一滴泪珠
秋天像一滴血珠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主角红豆的命运是美好的,得到人们的青睐。高平笔下红豆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年复一年地自生自落
万般相思全被大海拦阻
我在遥远的北方
能听到你在南方哭
谁听到过红豆哭泣?似乎没人听到过。高平听到了,他用情深。他笔下的红豆象征着什么?是报国无门的志士,还是自伤身世的美人?大概都是,任由读者对号入座吧。高平是他(她)的知音,但他似乎也帮不了他(她)的忙。诗人于是只能劝慰他(她):
既然无人采撷
你何必默默结果
既然不能寄出
你又何必成熟
然而,这样的劝慰又有什么用呢?或许竟是越劝越让对方伤心,因为世界上是确有痴情人的,他们守住那份情,虽九死而不悔,按中国人的习惯,大约只能归结到一个“命”字了,但这是个何等残酷、何等令人哀伤欲绝的字眼啊,命!
这样的诗,绝望与希望相纠结,哀婉与悲愤共存亡,读来真令人愁肠百转,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诗史不传这样的诗,传什么呢?

七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更是如此。高平诗匠心独运,常常一波数折,峰回路转,出人意表,令人一读数惊。
你的美丽
像雷霆
轰然把我震倒。
“美丽”竟像“雷霆”而把诗人“震倒”!落想天外,造语不凡,奇。这是诗意第一层。
你的美丽
像太阳
我若胆敢紧靠
立刻会被烧焦
既然如此美丽,自然想接近、想“紧靠”,此乃人之常情。但是,诗人恍如听到一声断喝:别向前,快止步!这是太阳一般的美,你是何人,“胆敢”亲近?你会被“烧焦”的。诗人有自知之明,不敢造次,止步了。诗意第二层,来了个大转折。
你听了我的话
转身就跑
那绝世之美听到诗人的心声,按理说,应该放心才是,可款款移步,缓缓前行。谁知她竟“转身就跑”!干嘛呢?又奇。诗意第三层,又一个急转弯。
我以为已经得救
她跑了,诗人应该失望呀,失落呀,但想到强大的美的诱惑已离我而去,我即使想灯蛾扑火也不可能了,我庆幸,我得救了!诗意第五层,承接“紧靠”,又一转折。
不料
你回眸一笑
我在劫难逃
原来她“转身就跑”是假,“回眸一笑”才是真。这旷古未有的、像雷霆像太阳的“美丽”的诱惑,谁能抗拒?无论前途是祸是福,是万丈深渊是一马平川,诗人只能扑向她的怀抱,“震倒”、“烧焦”都在所不顾,“在劫难逃”了……。诗意第六层,最后一个大转折。
六层意思,五次转折。镜头转换之快,让我每每想起苏东坡的《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高平此诗题为《赞美》。他赞美谁,赞美什么?美人?知音?诗歌?艺术?事业?理想?……我没问过他,读者自己挑选吧。
与《赞美》异曲同工而可并肩比美的,还有《致天池》。
八
关于抒情诗,古人云,喋喋千言,其才必短;今人则以为,洋洋万言,必为天才。
今人不如古人,今人把事情弄颠倒了。于是乎,动则几十行,甚至上百行,“下笔不能自休”。
诗,尤其是抒情诗,天然要求短小精悍。高平诗的绝大多数短小而精悍。
不知主人是否在房里睡觉
里面的狗整夜不停地叫
几座楼房响着回声
人们静悄悄地忍着烦恼
怕一个人比狗更敢咬
一百个人比老鼠胆儿小
——《整夜狗叫》
六行,画出三样东西:“整夜不停地叫”的、以扰民为天职的、讨厌至极的狗;“比狗更敢咬”人、“我是流氓我怕谁”、自私至极蛮不讲理的养狗者;“比老鼠胆儿小”、奴性十足不敢抗争、默默忍受宁做“缩头乌龟”的四邻。这就叫才华。如果让那些自以为是天才的庸才来写,那不得了,起码60行,也可能600行;至于诗情的深度与广度,是否有高诗的1/60甚至1/600,大可怀疑。
九
高平诗富有音乐美。
音乐美由平仄、节奏、押韵三要素构成。三者之中,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现在写新体诗的人,就连这个“最基本的”音乐美要素也弃之如敝履了,100个诗作者有97个不重视押韵,诗的音乐性在他们那里荡然无存。这97个人里面,又有95个是不会押韵——他们的词汇量太小,对他们来说,押韵太困难了。押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高平诗押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例子不胜枚举,就不举了。
十
高平诗的语言是高平的语言,不是别人的语言。
高平诗的语言,不华丽,不时髦,不扭来扭去扭上十八扭以显示其“深刻”,不“关于大雁塔,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及其变种那样信手涂抹以显示其追求“生活流”……。
高平诗的语言浅白,口语化,有时甚至显得有点土,但是,干净,有爆发力,掷地有声,也不乏优雅,不乏余音绕梁。《我不养宠物》这样写当今的养狗热:
我不会将什么狗填入户口
我不欣赏那仗人得势的神态
我没有时间让抬腿就尿的畜生
牵着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徘徊
“我没有时间”五字大可玩味,傲视俗物;“牵着我”三字字字千金,可谓著此三字而境界全出,有几个人写得出来?
《刮脸》这样写极左政治高压下人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模样儿不由自主
无形的手常来光顾
说不定画什么脸谱
……
策划者永无错误
执笔者享受保护
观赏者表情丰富
全是大白话,但都有大内涵,每一行都有一言难尽的历史积淀。大手笔。如果嫌这样的语言太“白”太“土”,那是他自己语感太钝,语言功底太差,不识货。
十一
高平诗有没有让我遗憾的地方?有。最大的遗憾是:社会题材写得太少。
山水、花鸟。动物、植物、沙漠、草原,大至太阳月亮,小至蜜蜂蚂蚁,高平写得很多。当然,写这些也能写出社会性,甚至能够写出强烈的社会性,例如前面谈到过的《蚊子》、《孤岛红豆》等等,这正如高平自己所说,“在我的心里和诗里,大自然和现实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情寄八荒》后记)但是,如果能多写些《整夜狗叫》、《我不养宠物》、《抢购大自然》、《圆明园残存的石头》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富有社会性的诗,高平诗歌创作的成就,一定会更高。
“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他自己时代的儿子。”(别林斯基:《论巴拉廷斯基的诗》)
要做一名优秀的“自己时代的儿子”,“怎样写”固然非常重要,“写什么”也不可忽视。题材在文学创作中毕竟是有独立价值的。
十二
1979年以来,中国新体诗界旗帜翻飞,流派林立。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但绝大多数诗作者目迷五色,晕头转向,不知路该怎么走。
有两种人,使我特别痛心。
一种是年轻人,他们本来很有点诗才,但在时髦潮流裹挟下,随波逐流,误入歧途。读他们100个人的作品,人人一副面孔,你休想分清这是王五的诗,那是赵六的诗。读他们的诗300首,你也休想记住其中一首,从情思、语言到构思、立意,一片迷蒙。
一种是中老年人,他们本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创作个性,但在时髦潮流的裹挟下,学步邯郸,迷失了自己。他们“江郎才尽”了,只能写出些“老莱娱亲”式的东西。
高平却始终走着自己的路。“我一直都在和媚俗与浅薄作着艰辛的搏斗!”在《高平诗选》的《后记》里,他这样说。这就是了。他不媚俗,所以他不浅薄。这就是高平之为高平,高平诗之为高平诗。
2013年7月于杭州
注:盛海耕先生是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诗歌评论家。
(供稿 万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