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榴莲
作者/北大山
没劈开的榴莲,像刺猬似的,通身长满了三角形钉刺。见到榴莲,我在想,如果一屁股坐到榴莲上,那该会是一个怎样奇妙的感觉。由榴莲想到了石榴,从“榴”的本意上看,二者在形体上真是有点相通,都是球状外壳内包裹着许多种子,而人们所食用的是裹在种子外面的肉。我曾写过题为《燕窝》的一首诗,诗中将农舍房檐下的燕窝想象成了半拉榴莲倒扣在屋檐下,到现在也不知这个比喻是否贴切。榴莲的样子很美,新加坡国会前面有一所建筑,就是模仿榴莲的外形建造的,非常漂亮。
一家新开张的超市,商品很便宜。女儿去了一趟,拎回来一个大个的榴莲。她让我猜一猜,这个榴莲值多少钱。我说怎么也得三四十块吧。女儿告诉我:”花了九十多块,很便宜“。我说:“这个消费有点高吧,若拿这些钱买西瓜,能买一车!“。显然,这话分明是对所谓的水果之王存有成见。当然,这与我第一次吃榴莲很有关系。

第一次吃榴莲是在马六甲。马六甲是一座很古老的小城,其地理位置很著名。小城的西面便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水陆航行的一条便道,也是一条海上航行的要道。在这里,有保存完好的郑和府邸,府內那口承载许多历史故事的水井仍在。我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了生长在海水中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红树林。马六甲城区内有一个老广场,面积好像与两个篮球场差不多,我去的那天,看见一个面部黢黑的人,身上缠着一条碗口粗的大蟒蛇,很得意地站在路的中间。我生性怕蛇,于是绕了好长一段路才过去。吃榴莲是在到了马六甲的那天晚上,吃过晚饭,团里有人建议去逛马六甲的夜市,于是,就随众人来到了城内的一个市场。市场所有小摊的摊前几乎都堆满了榴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群人,好像钻到了一个大榴莲之中。
到了市场之后,许多人,尤其是女士,都不约而同地径直奔向榴莲摊,估计他们都是吃榴莲的老手了。这里的榴莲确实很便宜,花上不到十个马币,就可以买到一个大个的榴莲。当时的人民币对马币的汇率是:一马币兑二点五元人民币。见到其他人吃的那个香,我也忍不住买了一个,让商贩给打开。然后试着吃了一口,顿时觉得很反胃、很恶心,随即便将吃到嘴里的给吐了出来。同行的人觉得很诧异,说:这么好吃的东西你怎么还给吐了呢!我摇了摇头说,不合我的口味。剩下的部分,不好意思送给别人,便偷偷地将它给丢到垃圾桶了。自此,就再也没有吃过榴莲,好像一看到榴莲就要神经过敏。
我的味觉似乎出现了问题。不光是榴莲,其它的也有此类情况发生。从九寨沟回成都,途中在一个藏式风格的饭店吃饭。饭桌上有一道菜,从来没吃过,菜名忘掉了,食材是鱼腥草。看到别人都吃,我也夹了两根。刚一入口,鱼腥草的那种腥臭味把我恶心的要死,张口便吐了出来。现在在餐桌上一听到鱼腥草,就会心生憎恶,就会想起那股腥臊。
呜呼!世间有好多事物像吃榴莲一样,一个东西、一件事物、一种思想,即使已经好到了极致,也未必能够赢得大家一致的芳心。毕竟,人与人的特质不同,有时想法和感受就会不同。对待同一事物,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还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简介:
李东升,笔名北大山,现客居北京。曾为中学物理教师,三尺讲坛耕耘四十多年,所教学生数以千计。是河北省特级教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创作,且笔耕不辍。早年有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散见于报端,或被收入文学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