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召唤(7)
水涨船高
作者:戴永久
确定援藏后,组织上安排我休息,作援藏(定期五年,加上三次休假时间,预计为七年)准备。我随之到新华书店,寻找介绍西藏情况的书籍和资料,但收效不大。
之后,又走访几位援藏归来的老同志,特别是原阿里地区行署办公室主任彭长遇同志,他五九年进藏,在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坚持工作十九年之久。他满腔热忱地向我详细介绍了他所知道的藏区风土民情,个人在藏的经历、感受和体会。
这些经验之谈,有效扫除了我,特别是家人,因对西藏知之甚少,而带来的种种思想疑虑和恐惧,让我对赴藏后,要在困难多变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满怀激情来到西藏后,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我们原有的想象,距离也相当的大。对恶劣的气候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因心中有数,故能坦然应对。
组织上及时安排刚从民族学院毕业的索朗次仁同志,专门为我当翻译,同时,要求区及区机关所有单位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主动配合,随时随地帮我,排忧解难。
组织和同志的关怀和帮助,既提高了我做好工作的信心,也增添了做好工作的责任。 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援藏干部,要在人地生疏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要务实学习、努力工作,加倍多做实事,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力和影响力。
藏族干部是藏区的主人,也是基层工作的主心骨。他们大多纯朴憨厚,热爱祖国,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积极肯干。但因客观因素制约,他们的领导能力、政策水平,特别是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开创性,与实际需求却有相当大的差距。提高干部素质,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援藏工作的突破口。
藏区人口稀少(我工作的加查全区总人口才二千五百余人),交通不便,民风古朴,一般情况下,行政事务不多。就是有事,因有语言障碍,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也不会轻易烦我。这样一来,进一步为我能集中精力按区委分工做好“出主意,用干部”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
在“天时、地利、人和”兼有的大好形势下,我依靠组织,依靠藏族干部,努力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基层领导工作经验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从整章建制入手,建立建全区机关干部“学习,工作,生活”制度,并着力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
根据区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议定的“学习、工作、生活”制度,将“学习与工作、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际”三者有机结合,贯彻“简化程序,讲究效果;改进方法,以群教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念,尽量使其简洁明快,便于操作,具有鲜明的藏区特色。
制度规定:区机关(干部二十一名,除去正常轮休的之外,平时,区机关人数一般不足二十人)建一个学习组,每月集中学习两次。月初一次,结合工作任务的落实,安排学习内容,进行集中辅导。
辅导员由区领导和学习骨干,按分工轮流充当,讲稿由个人拟出,区领导群策群力形成。讲稿在安排辅导学习的同时,将当月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及检查督促、验收评比等任务一并下达。月底一次,集中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汇报内容要求形成书面材料或提纲(以此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参会人员,无一例外。
汇报当中,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全员互动,活泼自如,不拘一格,各有所得。整体连动的方法使整个机关生机勃勃。
工作正常展开后,让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藏族干部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我这个演员加“导演”水涨船高的期盼越来越高。
教学相长,是破解这道难题的唯一途径。我试着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分作两半;上班时间的八小时之内,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刻苦自我“充电”,力求时刻保持知识占有上的优势。
读报,当时区里所订刊物除《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几本画册,还时常有人翻阅外,其余像《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西藏日报》、《南方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法制报》等汉文报纸,除集中学习时,领导选读外,平时基本无人问津。我有空就拿来阅读浏览,有重要文章、好的经验、有用资料及时摘抄或剪辑收集,以求不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援藏期间,我共摘抄各类资料两本,收集时事政治、经验交流、知识之窗、西藏风情等剪报四册。藏族同志见状纷纷仿效。好的文章相互推介,利用报纸自学,渐成气候,报纸的利用率也随之直线上升。
读书,除了进藏时自备的《领导科学》、《历代文选》(上、下)、《古文观止》(上、下)、《现代汉语字典》等学习书籍外,我还利用当时重版的《历史文学名著》(汉文版),按计划分配(每种一到两套)到县后,很少有人问津(当时全县汉族干部、职工不足百人,买书者更是廖廖可数)的有利条件。在新华书店负责人尼玛曲珍主任的关顾下,将文学四大名著、《今古奇观》、《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镜花缘》、《老残游记》、《蒋后主秘传》等一批新书,尽收囊中。有空翻看,开卷有益,其乐无穷。
我还不失时机地向藏族干部,推介了几本他们能够看懂的通俗读物,大家争相传阅,自觉学习蔚然成风。练字,努力提高自身技能。
在内地工作时“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无暇顾及自身技能的提高。现在既有时间,又有相对安定的环境,这是人生可得而不可求的天赐学习良机,天随人愿,当地驻军的曹高泉副政委,送给我一本由西藏军区司令部编发的字体书法课本,更是让我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我除了不失时机地练写钢笔字外,还挤时间持之以恒地对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字帖,特别是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进行练习,长此以往,让我对毛笔书法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其间习临,装订成册的几本手稿,几十年来始终存留,为那个时代学以不辍的有力见证。
那段习字经历,更让我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以为用,平时我还注意在藏族干部参与帮助下,将本区学习、工作交流中有价值的素材和有导向性的苗头问题,及时梳理,根据需要,分别整理成消息、通讯、总结、调查研究、工作建议、基层动态等,及时向《西藏日报》、《西藏广播电台》、加查县委、政府发送各类稿件二十余份。
此举不但提高区里的知名度,而且极大地激发了藏族干部自学上进的热情。
书信交流,当时由于经济的制约、交通的阻隔、通讯的滞后,人们的活动范围一般较小。特别是对雪域高原西藏,由于信息源相对狭窄,一些原本简单、正常的事,经过反复传说,甚至人为的渲染,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利用书信与亲朋好友沟通思想、介绍情况、现身说法、宣介西藏成为一时首选。
这期间,我给近百人(有记载的为八十九人)写过二百多封(有记载的是二百五十七封)书信。两地书信交往,相得益彰,虽苦犹荣这一段丰富多彩的自学经历,让我进一步尝到自学的甜头,也为我日后在自学中学得理性系统,多样实用,坚持不懈,并一以贯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我援藏工作中收获的又一份不可多得的副产品。
作者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