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圆说裙】
吟古诗说女裙
王 圆
闲翻古诗,偶然发现,大凡写女人的诗,多都写到裙。
比如,唐朝王昌龄《采莲曲》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宋朝张先的《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元朝乔吉的《折桂令·怎生来宽掩了裙儿》,明朝程诰《有赠》的“锦宫花色艳绡裙”,清朝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的“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等等,令人回味无穷,悠然神往。
所谓裙,雏形为“群”。
上古,人类从树上跳下,学会直立行走的同时,学会串树叶、剥兽皮,他们将串起的树叶,或者剥下的兽皮围在腰间,用来遮羞或者御寒,从而有了“裙”的概念。
远古,轩辕垂衣,黄帝制裳,不论尊卑,无需性别,宽领大袖,上衣下裳,成为规制。而所谓“下裳”,五代《实录》说:“古所贵衣裳连,下有裙,随衣色而有缘;尧舜已降,有六‘破’及直缝,皆去缘;商周以其太质,加花绣,上缀五色。盖自垂衣裳则有之,后世加文饰耳。”其中的“下裳”,即裙子,又说“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也就是说那时的“下裳”没有性别,男女均可。
然而,古诗里的裙,几乎都是女性的服饰。如:汉时的褶裥裙,也叫留仙裙。这种裙裾,上窄下宽,上接横腰,两端系带,下摆如扇,呈弧形,裙地丝薄,褶纹飘逸,给人以临风水漪、轻拂秀丽之感,是汉代女人最为喜爱的服饰。汉代经学家刘歆的《西京杂记》,讲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故事,说宫中起舞翩翩,天子怕大风吹走舞袖飘扬的赵飞燕,叫人胡乱扯皱了舞裙,自此带皱折的“留仙裙”就在后世流传。而这个即美感又生动的情节,很自然地激发宋代词人张炎的想象,在其《疏影·咏荷叶》一词中,便以赵飞燕被风吹起的褶裥裙,形容卓立水面的荷叶:“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同时宋代的词人蒋捷,在其《小重山》一词中,描写少女春日里一起玩“斗草”游戏时,更是“银红裙裥皱宫纱。风前坐,闲斗郁金芽”,将褶裥裙当作了词眼。
“血色罗裙翻酒污”。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裙,叫罗裙,轻软丝织品,是隋唐时期流行的式样,其特点是裙裾长的可以曳地,裙腰高高到胸乳。而裙形瘦窄,妙肖形体,并刺绣花纹,色彩斑斓。女子身着窄袖长裙,可以勾勒出亭亭如玉的秀美形象。因此,“罗裙”在唐诗中颇多。如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卢照邻的“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等等。而受唐诗“罗裙”的影响,此后的朝代,“罗裙”在诗中也不断出现,如五代朱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宋代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的“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清代陈维崧《沁园春·咏菜花》的“绣袜才挑,罗裙可择,小摘情亲也不妨”,等等。
而唐朝女子的裙,颜色最丰富,红、紫、黄、绿都有,如乐府《承上桑》的“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的“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高观国《留春令》的“粉绡轻试,绿裙微褪,吴姬娇小”,且以红裙最多,如白居易《卢侍御四妓乞诗》的“郁金香汗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万楚《五日观妓》的“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李余《临邛怨》的“藕花衫子花柳裙,多著沉香慢火熏”,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