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厂岁月之二:工程队文坛元章
2015-12-28 21:27
舅舅和我是让一名干警用三轮摩托车送到化肥厂的。他在厂内有几个熟人,把我安排到一个工人宿舍办理好手续便匆匆离去,留下孤零零的举目无亲一个我。第二天,我被分配到基建车间,实际上就是为刚刚建成的三年的工厂继续搞基建项目,整天摆弄水泥混凝土和沙石。就象现在的农民工盖房子一样。
这个工程队大约有三十多个人组成。十几名瓦工和木工师傅,二十几个小工人也就是壮工。都是本县各个地方的建筑精英。大家都是为了生活所迫,在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优秀工匠,技术精湛,手艺良好,不怕苦不怕累的整天在一起干活,经常有说有笑,和他们一起工作倒也没有多少压力。在零零星星干了一段扫尾工作后,厂里安排建造一座大车间。
新建车间地址已经选择好,就在几个原来已经建好的车间边上的空地上进行。指挥者是一名刁姓年轻人,当时仅仅24岁。但他天资聪明,又好学上进孜孜以求,木工,泥瓦匠,钢筋水泥混凝土样样精通,制图和看图更是行家里手,是厂里以及县里难得的建筑人才。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挖地基,打基础,布钢筋,木工师傅带着大家支荷板,瓦工师傅组织开展和水泥,打梁柱,整个工程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大约战斗了二十多天,新车间便有了眉目样子,轮廓清晰可见,马上就要封顶了。
新车间封顶,是一件非常大的土建工程。需要木工,瓦工,钢筋工,电工等等涉及到的各个工种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和马虎,一招不慎会引起全盘皆输,甚至有塌顶的危险,所以各个部门和环节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更是抓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当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后,打顶的任务就交给了泥瓦匠师傅和我们一大帮年轻人。
那日天刚蒙蒙亮,整个工程队伍便集中于工程队门前广场,领导干部战前动员讲话,瓦工师傅强调工作要点,各个基建小组组长也精神焕发,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也被感染着情绪,似乎目前有一场大仗要打,人人整装待发,个个精神饱满。不到八点就饱饱吃了早饭,领导大手一挥,人们扛起工具,队伍向着工地出发。
新车间房子有四间房那么高,面积非常大,需要的工作量很大。因此,厂里还另外从其它生产班组临时抽调了一部分年轻力壮的工人来帮助工作。整个工地真是热火朝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主要工作就是一项即打水泥混凝土浇筑房顶。
当时工程队根本没有向高处输送水泥的设备,全部需要人工向上运输,工作量非常之大。传统的原始办法就是,人们把那么高的房子外面搭上五六层脚手架,每层之间约多半个人那么高,脚手架上面铺上竹排和钢板,便于大家站在上面用铁锹逐级向上铲送和好的水泥浆。我们分成六个组,每组两人,分别安排在各个层面的架子上,向上用铁锹送水泥沙浆。为了加快进度,领导安排最底层有时候多达六个人向上供应,而上面的人员却每级只有两个。这样,每一级都非常着急,互相影响互相牵制,自己动作慢必然影响下面和上面的进度,累的大家喘不过气来。房顶上,有部分人用小推车向远方运输水泥浆,供老师傅铺平打实,师傅们的工作也十分辛苦劳累,手提几十斤重的电力震动棒,在一尺多厚的水泥浆中来回移动,以求搅拌均匀没有空隙。
这样的劳累工作一直坚持了五个多小时,大家饭没有吃一口,劲没有松懈一刻,直到把全部车间房顶用水泥浆打下来铺平才罢手。接近下午两点左右,领导宣布任务圆满完成,整个工作顺利结束。
欢呼,呐喊,表达了大家的期盼。但这些人实在是太累了,有的根本就是瘫在了架板上,有的免强爬起来下到底层,也没有力量走回宿舍,需要在泥水满地的架子旁休息一下。我本来过去没有干过这样的重体力劳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咬牙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免强跟着大家干完已经成为奇迹。
下脚手架十分困难,因为根本弯不下腰,肌肉可能已经僵直了。休息约十分钟后才慢慢爬了起来,脚底下就是铁锹,却怎么也拿不到,因为弯腰困难,疼痛难忍。此情此景,直至今日仍然历历在目,犹如昨天,那种劳累过度疲劳的感受,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是根本体会不到的。

作者简介:王元章,男,1957.09,笔名文坛元章。原籍河北省万全县,,现居河北涿鹿县,曾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张家口分行。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家口诗词协会理事,涿鹿县诗词协会会员,喜好诗词、散文和游记等文学艺术,曾有多部作品发表于国家及省市刊物上。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