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圆说汉服】
读古诗 说纱衣
王 圆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近读北宋婉约词人谢逸的《蝶恋花》,对词人的“豆蔻”一句,明写“春色”,隐喻“寂寞”,妙用一个“软”字,令人拍案叫绝。
谢逸,字无逸,号溪堂,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因咏蝶300余首诗而人称“谢蝴蝶”。他的词,风韵飘逸,却不沾脂粉香泽,犹如其名,温婉含蓄,深具花间派遗风。此首《蝶恋花》,虽写闺怨,却不着一字幽怨,情感表达十分曲折。
而在诗人这首《蝶恋花》中,“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句,其中的一个“软”字,一说少女新衣,质地柔软,二说少女的慵软,刻画出春风里的少女,长袖缓缓飘舞,倩影袅娜多姿,着实叹为观止,令人心折。
但圆圆要说的,既不是说少女何以日上三竿,方才起床卷帘,也不是说少女何以独倚窗边,是否对景伤情的模样,更不是说少女鬓发收拢,盛妆打扮,而是说少女的“新试纱衣”。
纱衣,古时夏天绸缎制成的外衣,其最大特点是透气、轻薄,能够随风摆动,潇洒自然,常见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如文学家曾巩《荔枝四首》的“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绛纱衣”,词人李石《扇子诗》的“白团扇子白纱衣,怕见萤光作火吹”,赵长卿《踏莎行·树影将圆》的“汗珠挹透纱衣重”,明朝诗人杨基《舟泊南湖有怀》的“纱衣罗扇一时裁,两两三三作伴来”,等等。而“纱衣罗扇”在明朝,是诸多才子佳人的钟爱。在明朝的画作中,我们常见才子佳人,多是白衣之外,又套红色纱衣,或直接将素纱当作主要衣服,从而穿出了气质,而且仙气飘飘。
然而,古代中国,女子纱衣叫作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我们看到的敦煌壁画,飞天等绝代美子的肩上或手臂上,搭着的长长的条带,这就是帔帛。由此推断,女子纱衣,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和。
唐代诗人欧阳炯的《浣溪沙》,有“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句,其中的“天碧罗衣”,指天蓝色的罗绸衣裙。我们从诗人的这首词中,可以看见一位意境中的仕女妆束:碧兰,轻飘,透亮,罗裙垂地,真如仙女飘行于云彩之间;看见这位仕女的神态:吹箫,折花,含颦缓步,有“风吹仙袂飘飘举”的神韵。
而罗衣,绸制短衣,古代衣服的称呼,虽也轻软丝织,但不一定是纱衣。换句话说,纱衣是罗衣的一种,在夏商周时期,就具一定文化特质。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的《洛神赋》,描写洛神的服饰: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
而今天,若是小姐姐、小妹妹们,若是袭上一身白色汉服纱衣,不但唯美,而且浪漫,同样可以穿出仙气满满的魅力,穿出隐隐约约的女人味!
【作者简介】
王 圆
山东省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齐鲁女性”志愿宣讲员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