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水人家
作者 /一 算 (山西)
朗诵 / 微微一笑 (主播)
摄影 / 互联网
刊名题写 / 王 军 刘 峰 (书法家)
刊头设计 / 赵 柳 (辽宁)
编辑制作 / 风 哥


枕水人家
一算
总想在烟花三月下江南,看水乡。着一身布衣闲装,悠悠走出一季青瓦白墙,绿树新芽。
喜欢三月,青睐阳春,是因为万物钻绿,生机勃发。季节轮回有如生命之轮回。谁不眷恋人生的稚嫩亦或青涩。

五月初,朋友相邀游江南,当时总感觉时令不佳,故而犹豫良久未决,可是,当我得知旅程的最后一站是乌镇时,才最终决定成行。
彼时的江南,天虽已渐热,但还不到高傲时节,一切都刚刚齐整刚刚好,似乎恰好赶上了温柔和优雅,于是心存的遗憾才温润了许多。

斜阳午后,我们离开杭州,取道直奔乌镇。车子高速行驶,仿佛穿越时空,疾速驶回远古,我的心绪只为乌镇泛浮,心中流淌着水乡的千年风情:清清的水从历史的长河中流过来,穿过古老的石拱桥,还有河畔古旧的木屋人家,乌篷船在炊烟中从远处缓缓地飘了过来,氤氲的茶香中走来了袅娜的素装女子,婷婷然托着陶罐到河边汲水,脸如河畔娇艳的海棠花,腰似水边初发的杨柳枝……
我承认自己是念旧怀古之人,多年来也始终热衷于这种认定,如今看来这情结,我比自己想像的还深刻。

青石板路还在,古风依旧。街两旁是一些传统作坊和旧式廊房,一弯小河穿街而过。两侧的民居傍水而建。水阁、长廊、斜阳返照落在上面,人们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动,轻波粼粼,相印成趣。千年乌镇,咋看并不十分起眼,当年的生活起居已不复重现,然而,几千年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久经人间烟火熏陶,却成就了这方水土如此的淡定、从容,平凡的日子在这里演义出了悠悠的况味。
乌镇的街市依水而筑,大致成蛇行状,穿行其中颇有曲径通幽之感。千米之长的小街上竟是作坊、店铺、字号林立,修真观,翰林第,百床馆,矛盾故居,昭明太子读书处尽在其中,曾经的繁华热闹可想而知。街两边的巷坊民居大都临水而设,门前河面,俱覆石阶,取水系舟,捣衣洗菜,一应便利。闲时雨天或凭栏喝茶聊天,或看乌篷船悠悠划过,一派“朱门白壁枕湾流”、“家家门外泊舟航”的景象。

民居的床第大都临窗而置,仅仅高出水面半尺不足,夜晚伴着汩汩的水声入眠,想来十分惬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大概说的就是江南的枕水人家吧。
乌镇的老街很少见到青壮年,但凡见到的都是些脸色黝黑,表情滞讷的老人,有点无措似地静静坐在街旁打量游人,看上去他们的眼神如同婴孩一般,是那样的清澈透明,人生的曾经过往、悲欢离合似乎从未经历过。这也许正是大彻大悟后的空灵境界,静幽深遂如看不到底的江河。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一位品性纯真,恪守贞操的女子,着一身蓝印花布衣裳,挽了竹篮,姗姗的行过小桥,踏过长长的廊,决意要把这晨昏朝暮演义成似水流年。

离开乌镇时,已是暮色黄昏,淡淡的雾霭已将她柔柔笼罩,此时的乌镇,是那样的楚楚动人,宛如一位轻放幔帐枕水入眠的少女。顿时,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低头看行囊,蚕茧、乌锦、姑嫂饼、还有杭白菊已是装得满满当当,但我明白,终究无法带走的是那份与世无争的安详…………
2019春末夏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