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精神的完美再现
王永利

有人将作家陈玉福定位为“八步沙”作品专业户,此言不虚。
2019年第三期《中国作家》头条发表电影剧本《八步沙》(编剧陈玉福)的时候,适逢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优秀群体“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五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玉福长篇小说《八步沙》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正式将“八步沙”精神定位为当代愚公精神的同时,在读者集团买走了陈玉福的长篇小说《八步沙》。紧接着,广播剧《八步沙》(编剧陈玉福)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反响极大;今年7月作为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献礼片,电影《八步沙》(编剧陈玉福)在甘肃省武威市八步沙隆重开机;今年9月,陈玉福的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出版,十月,新版本《治沙愚公》(第二次印刷)出版,同时,30集电视剧剧本《八步沙》修改完成。这是1号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为八步沙、为家乡奉献的珍贵礼物。

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是作家根据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创作而成。全景呈现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生动讲述了半个世纪来“六老汉”三代人薪火相传、久久为功,在与恶劣环境的不懈斗争之中,摸索出一条让沙漠披绿生金的发展之道,彰显“誓把荒漠变绿洲”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作品出版后,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里,重印了两次。广大读者、干部群众认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最美奋斗者,他们的事迹引人思考、催人奋进,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了奋斗者的磅礴力量。
一、“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树立起了时代新的精神坐标。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1978年,当第一棵白榆树苗栽进八步沙荒漠里的那一刻,古浪“六老汉”的带头人郭朝明就许下了一个心愿,就是要一实际行动挡住风沙前进的脚步,保护自己的家园。一年又一年,他们在沙漠里住地窝,黑风中护林木,硬是凭借着矢志不渝的“愚公”精神,让茫茫沙漠披上了绿装。当“六老汉”相继在治沙一线谢幕后,他们的后代接过治沙的重任,在祖国的大西北续写着三代“愚公”治沙的传奇,延续了绿色的梦想。三代播绿人,情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有效的遏制了风沙的侵蚀,也促进了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守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六老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些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的勤劳质朴、甘于奉献的品质,正是我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奋力拼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完美再现。50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近四十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彰显了代代相传、“誓把荒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纪实文学生动讲述了六个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漠抗争的故事。为了治沙,他们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和衣而睡,吃完饭的碗底里全是沙子。一头毛驴,几把铁锹,数十年如一日,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在治沙造林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年两季造林一大片,说不定那天就让一场大风刮没了,这样让辛劳泡汤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六老汉三代人没有放弃,他们用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发明的麦草保护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经过努力,寸草不生的八步沙出现了树木和草,渐渐地成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了今天。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因为积劳成疾,患上了癌症,相继离世,遗愿是把他们埋在八步沙。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先后离世了。六老汉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愿意。尤其是郭老汉的儿子。第二代治沙人的代表郭万刚,虽然离开供销社到了八步沙,可他人在曹营心在汉,时时刻刻想着逃离八步沙的机会。但1993年5月的一场沙尘暴,夺去了23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沙尘暴在贻害八步沙人,郭万刚改变主意彻底留在了八步沙,并立下了“八步沙不绿我那都不去”的誓言。在郭万刚的带领下,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郭万刚见状,急中生智,终于在四个小时之后,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沙漠机井打开后,有了水,着救命的井水把林场盘活了,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以郭万刚为代表的二代治沙人的手里治理完成了。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等沙漠风沙口进发,进行新的长征。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篇章。

三、人物形象饱满,情感真挚,震撼心灵。
1号作家陈玉福在八步沙深入采访的基础上,用文学的形式,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终于完成了《治沙愚公》这部大书。所谓不虚,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所谓不拘就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思想和环境进行合理的虚构。在《治沙愚公》这部纪实文学中,作者把真实生活中的人名换成了剧本中的人名,如把第一代八步沙人除郭老汉之外的贺老汉、石老汉、罗老汉、程老汉、张老汉换成了和老汉、史老汉、雒老汉、秦老汉和钱老汉;把第二代人除郭万刚外换成了老和、老史、老雒、老秦、老钱;把第三代人改成了小和、小史、小雒、小程、小张。不仅如此,作者还虚构了次要人物吕急人和大学生治沙造林志愿者连肖红。三代人物形象饱满鲜活,有血有肉,有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突,同时深挖人物内心,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人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如第二代第三代八步沙人拼命地读书,拼命想走出去,有的在供销社工作,有的成为土门镇的“副镇长”,这些工作都可以称作“金饭碗”。但是,一场特大沙尘暴毁坏了家园,夺走了上学路上孩子的生命。治沙就是保护家园,就是保护孩子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明白了这一点,才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治沙者主动治沙“八步沙不绿我那都不去”的感人肺腑的心声。作品朴实生动,平凡中见不平凡,所以震撼心灵,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世界上,只有真实、真诚、真挚的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现实生活打动了创作者,才能最终打动读者和观众。与当下不少人浮躁肤浅、急功近利创作倾向不同的是,作家陈玉福深入生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作者深入采访了八步沙的人物,深入到了八步沙人的生活中,所以才有了真情实感,作品才有了生命力和感人的力量。
《治沙愚公》是文学创作整体回归到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真正的正能量、主旋律道路上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现实题材作品的重要收获。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治沙愚公》生动反映了甘肃省武威市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我们要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八步沙”当代愚公精神,以“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榜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巩固和发展祖国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王永利,CCTV-2节目部制片人,高级编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百优理论人才称号获得者。获奖若干。出版书籍14本。代表作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地》、《杏花飘香》、《不再孤独》、双语散文集《逆流而上》、双语诗歌集《和谐之歌---献给人类生存伙伴》并获得2013贺岁书大奖,在国外出版英文纪实文学《The Hell And The World》、《Scented Apricot Flowers》、《Resuming A Secular Life》等。

“武威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梅
副主编:无名
投稿邮箱:33192651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