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回放
戴永久
援藏这一引以为傲的人生经历,在让我在飽经人世沧桑,遍尝酸甜苦辣的同时,也深切领悟到“在家靠父母,出们靠朋友” 的真谛和“结交好友胜似亲”的切身感受。
本县大埨籍援藏干部彭长遇同志,一九五九年中专毕业后到西藏阿里地区(为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工作了近二十年。七九年初,他内调回来时正赶上我准备赴藏,他与同为援藏干部的爱人朱兰英同志,满腔热忱地以自己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耐心、反复、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藏区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性、风土人情、民族政策和自身生活、学习、工作要领,这既让我对入藏后所遇的一切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同时,也有效解除了我爱人郑爱林思想上的种种疑虑和担忧。
我在藏的两年间,郑爱林和父母没早没晚地多次登门打扰,问这问那,不管什么时间,他们都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特别是他们夫妇还几次到我家中看望、慰问,及时有效的解除父母因种种传闻而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他的热心相助,既是我提前进入援藏“角色”的“助推器”,也成了家人们及时、有效“医治”思想疑窦的“速效定心丸”。
体检合格后,组织上即安排我休息,作入藏准备。这时,我的良师益友——原张沐中心小学校长吉岭同志,原张沐公社耕读辅导员祝家荣同志,原张沐小教界的同事黄诚平、黄正桂、毛友本,还有大埨公社的刘时根、陈昌富、王富官、缪友昌等一帮好友,经常来陪我谈心,帮助我查找西藏有关资料,协助做我家人的思想工作,并承诺家中有什么事的话,尽管找他们帮忙。
大埨公社朱云岫、金宣诚、夏富春三位同志,为帮我做好爱人郑爱林的思想工作,先后分别邀我们二人住在他们家中,由他们的夫人帮助做老郑的思想工作。这样的举动放在现在朋友间也不显现,可以想象,他们在当时“粮、草十天半月按人分配,生活用品上计划 ,家家户户无余粮”的窘境下,做此感人之举,需要花费多大的心血啊!那番深情厚意,没齿难忘。
在汽车站工作的同学高兴顺和好友朱公元,多次不厌其烦地主动为家人外出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及时帮助传递信息,宽慰家人之心。平时与我交往不多的老乡,原扬州西园招待所的施益,原杭州军区招待所的周广田同志及原南京行政处的同学王春宝,在我途经时无不真情相待,其景其情,感人至深,难以忘怀。

在藏期间,家信不断传来友人们有求必应、主动反复登门问寒问暖、鼎力相助、全力相帮、排忧解难的感人信息,浓浓友情,温润心田,成为激励、鞭策我安心边疆、做好工作的不尽动力源泉。
组织和同志的信任、关心和热心帮助,是我在藏工作精神和物质的重要依托。当年,泰县组织部的朱开喜、卞文进、张玉余、杨国株等负责同志自始至终的关注、关怀着我一家人的思想和生活,发现问题,及时想方设法,沟通解决。
一次,天蒙蒙亮,我父亲就敲开组织部长家的大门,朱开喜老部长带病热情接待,专心致志的作解释安慰工作,来访者满意而归,老部长本人却因未按医嘱定时服药,险些发病住院。
一九八0年春节前,卞文进部长带公社和大队干部到我家中慰问,当他得知我家中因年终出资款一时无力还清,过年粮食分不足的情况后,当即同公社干部商定:责成大、小队干部先安计划如数将年粮分给我家,我家所欠出资款由他和公社会商解决,天大的难题迎刃而解,里里外外皆大欢喜。
张玉余、杨国株二位部长,本是我在政工组工作时的同事和好友,在藏期间,他们对我家庭更是关怀备至,特别是郑爱林有事经常登门打扰,有时还让他们“破费”,实在难得。
领导和同志们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热情周到、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至今深深印刻在我一家人心目中。
短短的两年时间,我孤单一人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和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沟通的特殊情况下生活、工作,并取得应有的成绩,主要仰仗着藏族同胞的全力支持和真心相助。
我所在加查县的布穷、格桑卓嘎书记和次仁旺堆主任,亲自送我到加查区赴任,当面交待在场的区领导,要他们关心我的生活,支持我的工作。同时,还半开玩笑地指出,如我出了什么问题,就得拿他们是问。还一再嘱咐我,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随时随地直接向他们反映和提出,千万不要客气。
我在藏期间,他们只要到加查工作,都叫我陪同,我若在乡下,他们也会托人问候。我内调包装箱装车时,次仁旺堆主任亲自帮助搬运,并再三叮咛驾驶员路上千万小心,非得将我们安全送上火车再返程。
加查区的小索朗、次仁拉姆书记,普布次仁、顿顿区长,强巴次仁、索朗次仁、小巴桑、央金旺姆、曲珍等干部待我更是亲密无间,关爱有加。他们大多在民族学院待过,民族感情融洽,对内地生活也了如指掌,对我们的到来亲如家人。他们尊重我“不抽烟、不喝酒、少食肉” 的饮食习性;他们费尽心机帮我置办炊具;他们将最好的马让给我骑;他们将我分工在沿江海拔最低、气候最佳的几个公社工作。他们约定:不让我去崔久、坝公社工作,(因这两个公社均为纯牧区,海拔在雪线以上,终年积雪,气候恶劣,路程遥远,骑马单程需得半月,途中险象环生,常有雪崩和大雪封山);不让我单独骑马下乡;下乡时,始终让我骑的马走在中间,以便照应;野外露宿也是将我的床单夹在他们中间,以防不测(野兽袭击和变故惊吓)。
一开始,我讲的家乡话他们听不来,翻译索朗次仁有畏难情绪,经验丰富的小索朗书记、普布次仁区长亲自示范,反复磨合,终于过关。我身体稍有不适,他们就主动关照。
一次,我不小心着凉感冒,小索朗书记当即将家中珍藏的,连家人也舍不得使用的名贵藏药麝香仁和熊胆汁拿来给我服用,及时将病治好。当他们听说我母亲筋骨疼痛厉害时,立即帮助我备齐泡酒治病的雪莲花、冬虫夏草等寄回江苏家中,给母亲治病。
在县、区干部的身教言传下,公社和生产队干部及广大农牧民对我更是关爱备至,亲如家人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浓浓的藏汉民族情谊,是我在藏生活、工作、开花、结果的厚实根基。疾风知劲草,难处见真情。领导和同志及朋友们待我的一片深情,时刻铭记在心,永世不忘。

个人简介: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