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镇推进“农民合作社”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湖北黄梅讯 记者:罗会青、通讯员:刘早辰) 分路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从实际出发,按照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健康”的宗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服务三农,有效促进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一、充分认识农民合作社现实意义,做好总体谋划分路镇,地处鄂、赣、皖三省边缘的结合部,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阶段。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各项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分路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弱,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比较松散。三是领导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人才缺乏。四是资金短缺,缺少技术、信息支持。
分路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工作,刘志标书记和沈青镇长多次前往杨汊湖和西种养专业合作社考察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创新创业主体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工作重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全镇上下农民合作社的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全镇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农技站、工商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发展后劲。
三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奖励资金,并且争取对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还要鼓励分路镇农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杨汊湖和西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作,帮助合作社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着力搭建农民合作平台,夯实创新发展根基分路镇着力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农民合作空间,实现创新创业从农民合作社开始。重点引领社员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服务三农,为入社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社员科学种植,规范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收入,依托产业链打造创新链。
(一)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入社。农民入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前提和基础,合作社对农民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农民了解合作社需要一个过程,为此,分路镇从多角度、多方面、向农民宣传合作社法律、法规,几年来发放合作社宣传资料累计千余份,提高了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让广大农民从“引导入社”到“自愿入社”。截止2020年底,已累计超过百户参加杨汊湖和西种养专业合作社。
(二)授之以渔,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分路镇全面深化改革农民专业合作,做到扶智也要扶志。分路镇以党建引领发展,充分利用党的扶贫政策,并力求实效,开展工作时首先把政治引领作为“第一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跟党走,倾心竭力为贫困户出点子、引路子。组织党员和贫困户认真参加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以杨汊湖和西种养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制定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增收促进脱贫,做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牵线搭桥销售产品,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使贫困户不单单自己甩掉贫困帽子,还带领更多人脱贫,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和担当,为乡村振兴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
(三)依靠科技,引领发展生态农业。分路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是为了避免氮肥过度使用导致的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同时不给农民添加负担,分路镇从相关科研机构租借了第八代智能土壤测土仪,免费为农民检测土壤,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减少不必要开支,杜绝了浪费,增加收益,引领社员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健康食品”之路。
二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社员收入,分路镇采用农场加基地加贫困户模式, 实行标准化,示范种养,改变了镇上农民一年只种植一季的传统习俗,提高了种植效率。
三是在虾稻生产种养的基础上,我镇农民合作社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行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产地以证等统一服务,形成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合作组织。
三、农民合作社成绩斐然,社员全面脱贫致富分路镇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实现了分路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分路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管理逐步规范,农民参与积极性高涨,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高出非成员的农民人均收入一倍以上,基本实现了“建一个组织,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一是增收与增志共同发展。分路镇虾稻种养基地已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已在全镇示范种养虾稻11000多亩,合作社以优惠的价格回收农产品,保证合作社农户增收万元以上,同时组织社员、种养大户前往合作社基地参观学习,提高社员的种植信心。
二是改变了传统“人挖牛犁”种植的单一收入渠道,大引进特高产黄桃品种80余亩,红美人120余亩,配套建成100余亩水塘垂钓中心, 做到农旅融合、产业联动,改变了传统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让村民从个体农耕迈向多元增收的快速致富之路。
三是实现从农民身份向新时代经营者的转变。几年来分路镇举办了各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完成教育帮扶49人,同时发展电商扶贫,受益人口800人,贫困社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脱贫致富,农民合作社的成果已遍布分路的点点滴滴,在脱贫户的农场中,在种养基地里,在扶贫产业园中,在乡间田埂上......,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已经成为科技大棚里的技术工人、农业合作社的股东、个体创业中的业主,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寂的村庄焕发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