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风
文/解海中
(七)入学报到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就到了九月开学季。九月一号的早上,我去刘六中学报到。学校距离刘六村以西约一公里外平坦的高地上。没有校园大门也不见校名牌子,只见几橦红墙青瓦的房子,周边是绿色的稻海,人们称之为“八滩中学”。距我村向东大约三公里,学校收书本费、学杂费合计8元,学生伙食自备,学校可为学生免费蒸饭,菜汤每碗收费2分。也为远距离的学生提供方便,免费留校住宿。
当天我报了名早已回家了,告诉父母亲的学校情况,他们既欢喜又焦心。欢喜的是我可顺利入学了,焦心的是没粮没钱怎么办。晚饭后,父母亲分别找人借钱借粮。说得容易,做可难了,当时我家是“超支户”出了名,缺粮吃没钱用。跑东跑西,怎么也借不到,一愁莫展,愁绪万纷。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集体制,“农业学大寨”掀高潮。农民们在生产队的田里干活,全是记工分(评级干什么农活值多少工分)到当年春节前核算。我父母和姐姐三人干活的所得,只能分得八个月的口粮,自由地收割的粮食也能应付两个月,还有两个月的口粮,就是靠东借西凑地应对。没有一分一毫的余钱,平时用钱只能靠卖几只鸡蛋了。
夜已深,外面漆黑一片,还下着小雨,看不到一个人,因庄户们干活疲惫早已睡觉进入了梦乡。没钱没粮,我明天怎么去上学呢?怎么办呢?一家人时而双眸对视,时而移动身子晃悠着,无计可施也无言表达。久后,我妈妈下了决心,头戴一顶斗蓬,身披一件旧衣裳,顶着风雨,径直的跑向孔家舍(一个小村子)去,向大舅妈说了情,借得了10元钱和5升大米。1升大米就是1市斤,升子是当时用一节竹桶做成的量米用具。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西南风也越刮越大,挂在土坯墙外的草蓆,时不时的拍打着墙体,像是与土坯墙发牢骚,而发出啪啪啪的责别声。我和父亲在茅草房里焦急地等着我妈妈,正在这时,妈妈推门而入回来了。只见一阵风雨跟随,雨打湿了堂屋中央,风吹灭了煤油灯微弱的灯光。我关了门又重新点燃煤油灯,只见妈妈左手捏着斗蓬摘下,满头的黑发在肩部上,像稻草一样零乱。右手弯臂稳稳地搂住一只米袋在胸前,米袋上还裸着出门前披身的旧衣裳。全身的雨水像瀑布千泻而下,湿透了一地。父亲见状,立即去灶间升火烧水,给妈妈洗用。妈妈换衣洗用后,想到我离家读书,没有书包不行,所以又为我缝做第二只书包而熬夜,而是找旧布片一针一线的缝。因为当时我没有书包,我家与村学校是近邻,平时拿着书本,2分钟就可以到教室上课。
就这样,一家人终于露出了一丝丝笑容。合计好了,为了省钱省粮,我每天早出晚归,带点中午饭的粮,在校食堂蒸饭,只须用2分钱卖碗菜汤,跑步上学。一切准备过后,夜已过半,我们才分别去睡觉。

作者简介
解海中,江苏兴化人,1957年9月生,76届刘六中学毕业,个体经营,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