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戴永久
在西藏 雄伟、圣洁、神奇的世界屋脊西藏,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有的自然地貌,神秘的风物人情,令世人仰慕、敬畏和向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有幸随江苏省援藏团,赴藏工作了近二年。这一段时间,虽然短暂,却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藏区基层实践的亲身经历,帮我步步撩开藏乡高深莫测、脱世离奇的层层神秘面纱;让我不知不觉逐步融入了当地生活,慢慢学会了与藏胞相处,渐渐把握了当地的工作规律;使我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组织赋予的援藏使命。
每当回味起这段难得的“苦中乐”经历,总有开阔心胸、清净思绪、激励斗志、淡薄名利、无怨无悔、聊慰人生的欢快感受。
饮食结构——在潜移默化中调整
内地人员到西藏后,毫无例外地都得度过适应藏区生活这一关。受家庭影响,长期以来,我饮食一直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少食荤腥。平时虽不挑食,但适应性不强,特别是“不吸烟、不喝酒、少吃肉”的良好习惯,却也成了融入藏乡生活,必须逾越的“一道槛”。
好在入藏后,各级领导特别是藏族领导,对我们的生活特别的关心,特别的关照,也特别的体谅。他们的身教言传,基层干部群众的亲善友好,无形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自如、和谐宽松、逐步适应生活的良好氛围。
在县、区干部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分组讨论时,我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少吃肉”的生活习惯,并恳请大家关顾。藏族同志听我发言后,接着讲:“党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就是好。在西藏,汉族是少数民族,我们会尊重你们生活习惯的!”
藏族同胞历来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刚到区上时,由于语言阻隔,区(县属区)食堂同志不知道我的饮食习惯,他们提供的糌粑、肉类等食品,我不能适应,一时也没有好意思开口提什么要求,同时自备的炊具尚不齐备,所以又无法自炊,就权以苹果(苹果是加查特产)和压缩饼干(军用)当饭。
区委书记小索朗同志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关照为我翻话(译)的干部,注意及时了解我的生活需求,同时,关照区食堂,平时提供适合我们需求的米饭、馒头或饼子等主食及蔬菜等。这样一来,在区机关期间的生活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西藏特定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县、区干部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必须工作在基层。那时,西藏县以下还没有饭店、熟食店、旅馆、浴室、理发店等服务设施。下乡工作必须自备食物,且食、居均无定所,更无规律可循。这些,才是我们适应生活的真正考验。
藏族同胞下乡所带的食物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糌粑、干牛肉、打酥油茶用的砖茶、盐巴、酥油、青稞酒及奶渣、桃干、干蚕豆等各种食品。有可能时,他们还会现场发酵,烙饼子吃。方法是捡来干牛粪作燃料,将发酵好的面,摊到小平锅内,先放到蓝蓝的牛粪火上,烤到能拿上手,然后将烧过的牛粪灰扒开,将饼子埋入灰内,让其慢慢的烘烤。预计要熟时,将饼子从灰中取出,反复击打,掸去表面的灰尘,趁热吃的很香。
幸运时,途中还能猎到野味,大家就七手八脚,一齐动手,将动物洗净剁碎,装到锅内,放水烧熟,放上盐巴,共同分食。下乡干部,偶尔还会碰巧应邀参加一些生产队或农、牧民的集体联谊或家庭喜庆活动。但无一例外的都得带上自备的食品,喝酒跳舞,通宵达旦,一醉方休。
一开始,我恋恋不忘家乡的饮食,并力图在高原引用。但实践却并不如愿,例如煮大米饭,因高原缺氧,沸点较低,水烧到七、八十度就开了,米饭需用高压锅方能煮熟。下乡时汽油炉子(西藏油炉子大都燃用汽油,且油桶就放在炉子旁,用西藏特有的长枝火柴擦火生炉子却绝对安全。如不亲身经历,确实难以置信)无法携带,高压锅就用不起来。带馒头吧,又因高原气候干燥,馒头脱水后干硬的如木头一般,实在无法下咽。
后来,也自带白面和小苏打现场发酵烤饼子吃,因嫌牛粪不干净,就试着用柴火烤,结果,不是因火太旺,外部烧焦,就是里面夹生,不能食用。
几次尝试后我开始反思,藏族同胞自古生活在雪域高原,悠久的民族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历来就是灿烂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我有幸深入藏乡,近水楼台不得月,岂不可惜。思想解放,情感变样。我有意无意地逐渐学会了吃糌粑(但还是没能适应用手抓食),喜欢上了喝酥油茶(纯奶油加上茶水、盐巴打成的奶茶),习惯了食用在牛粪文火中烤熟的油黄香软的面饼,途中口渴时,用双手捧上泉(渠)水就喝,也习以为常。
遗憾的是,藏族同志曾多次精心挑选他们携带的风干牛肉,让我品尝,但我终因不习惯食用,而屡屡婉转谢绝。惋惜的是,有缘碰上的几次藏胞集体或群众家庭因事聚会的盛情相邀,我均因不胜酒力而作壁上观。
值得记忆的是,一九八0年春节上午,我陪辛国发、曹恒龙二位书记同在县的几位援藏干部,一起到几位藏族领导家拜年。当到达格桑卓嘎(女)副书记家时,格桑卓嘎书记按藏族习俗,依次给我们敬酒。
藏族敬酒时唱歌是最高礼节,双手将酒杯捧在胸前放声歌唱,唱罢将酒杯举过头顶弯腰献上,每人连续三杯,你若不喝,她就唱个不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辛国发和曹恒龙二位书记都是酒场高手,区区三杯青稞酒(青稞酒用地产青稞和小麦酿制,酒精含量为八至十二度左右,相当于内地的黄酒。该酒为藏区特产,男女老少都能饮用),自然不在话下。可是,作为有身以来滴酒未沾的我来说,这三杯酒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槛”。
正当我心事重重盘算着如何才能过“关”时,格桑卓嘎书记,已经双手捧着酒杯,笑嘻嘻地来到我的面前。我赶忙走上前去,招呼道:“谢谢书记关爱,但我实在是不会喝酒,不信你可以问辛、曹二位书记。”说着我向家乡二位书记投以求援、期盼的目光。
“是吗,二位书记?”格桑书记扭头问道。“是的,他是从不喝酒。”辛国发书记不假思索的随声应道。我心中一喜,急等曹书记定音解套。哪晓得曹恒龙书记嘻笑着,不慌不忙地说:“他白酒是从来不曾喝过,青稞酒嘛,少来一点,意思、意思。”格桑卓嘎书记,像接了圣旨一般,双手捧着酒杯就唱起来。
这一军“将”得我没有退路,只好硬着头皮,一咬牙将杯中酒喝了,就打算开溜。哪知格桑书记得胜不饶人,双手捧着酒杯唱得更欢。
真是人在酒场,身不由已。在一片轰笑声中,我被动地将酒喝完。喝第一杯时,感到丝丝酸辣;二杯酒下肚,已是满面通红;喝罢三杯酒,我只觉得脑胀难受,头重脚轻,晕晕沉沉,不能自主。见状,同事们就七手八脚地把我扶到招待所床上休息。
事后才知道,我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了将近一整天。这期间,大家分头一刻不离的守候服侍,直到我醒来,众人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曹恒龙书记看着我喝了半碗米汤,关爱地说:“哪晓得你这家伙是只‘纸老虎’,真的把人吓死了。若是真的惹出了什么事来,我怎么向组织交待?又如何面对你的家人呢?现在,真的是越想越怕,今后这样的“酒”玩笑,再也开不得啊。“
装束行囊——在实际检验中转换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下乡工作,大多时间较长。一般长则个把月,短则三五天。下乡时除必备马匹外,还得备足这段时期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及马料等。藏族同志配备的行头一般有马鞍子、小卡垫、藏毯、藏被(大的重达二十来斤,为去高山牧场时必备之物)、两只牛、羊皮(考究的用的是野牛皮)缝制的皮包。
两只包中,一只用作装食物和用品,另一只则盛马料等其它物件。藏刀自是必不可少,且每人皆配有两把。其中,一把小刀,专门用来削干牛肉等东西吃,担负着筷子的功能;一把腰刀,砍劈柴火兼防身等杂用。具备条件的还备有一枝步枪(西藏地广人稀,山高林密,猛兽出没,特别是夜宿无人区,时有险情。所以政策规定区领导和公安、人武干部可以持枪)。其余还有铝锅、木勺、舀子等炊具,人多时,有公用的马专门驮运;人少时,年青力壮的同志,会主动加到自己马上。对藏族干部来说,这些行头都是“腊子做和尚——现成的”。无须准备,收拢收拢,即可成行。
作为新进藏的我,却感到“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好在同事的大部分藏族区干部,都有在内地民族学院学习、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内地援藏同志下乡的物品需求可算是心知肚明。区里特地将库房中存放、早年由当地驻军赠送、平时一般舍不得使用的皮制马鞍子捧出来,配给我专用。他们又热心地指导我买了一丈二尺黄帆布,请人帮我缝制了必备的专门装衣被的马背套(式样与古时候生意人外出时使用的马达子差不多)。
他们还认乎其真地帮助我,将所备的各种用品逐一过堂,直到双方认同为止。经过他们的导演和把关,不但让我悬着的一颗心落了地,而且对自己所特有的几件具有现代气息的装备,满怀喜悦,充满了自信。实践出真知。
不料,在随后下乡的几天中,我感到得意的那几件现代化装备,不但未能‘裹’我的嘴、长我的脸,反到不时地找我的麻烦、出我的洋相。现在回忆起也觉好笑。就拿食具来说吧,藏族同志下乡,一般备有一大,两小三只木碗(木碗用西藏特有的成巴树、桦树等根部的木疙瘩旋制而成,为西藏高原特有的生活用品之一)。大碗用作吃饭,两只小碗:一只用作喝茶,另一只用来盛放盐水、辣椒水等佐料。木碗随意塞在包内,无丝毫禁忌,途中下马休息,往地上一掼,物件完好无损,真的是既便捷又实用。
我自备的碗、杯、盘、盆(洗漱用)等一套具有现代气息的搪瓷用具,当时可算得上是“鹤立鸡群”,让人羡慕、叫人眼馋。可在装包上马时,搪瓷制品体积偏大,不易存放携带,加之质地脆薄,不耐挤压的先天不足,随之先后显现出来。我从内地带去的两只人造革皮包本来就不大,装上瓷盆就占去“半壁江山”,要将其它几件分开装放,已无可能,只好将就的勉强塞进包中。虽然心中并不踏实,但一时也别无选择,无可奈何,只能敷衍行事。
一路上我小心翼翼,上马下马轻提慢放,登山下坡,提心吊胆。生怕山岩磨擦、挤压,对碗、盆等造成伤害。真的是弄巧成拙。一次途中休息时,我怕摔坏东西,也没有卸马鞍子,就将马赶去吃草。马儿自由自在地边吃草,边向山边走去。
我坐下刚喝了一口水,抬头一看,不好,我的马正倚在一块山石上擦痒呢!我连忙走过去将马赶开,但人革包上已留下道道或深或浅的擦痕。吃饭时我取出碗、盘一看,吃了一惊,原有洁白平滑的碗面也已破了“相”,不少地方铁质里胆,依稀可见,真叫人痛心,让人惋惜。更糟糕的是几天下来后,几样搪瓷用品,件件体无完肤,用起来觉得特别别扭。迫不得已,不得不改弦更张,随大流,用上木碗。
也是祸不单行,原引以为豪的两只人造革包也被山石划的“开膛破肚”不能再用。藏族同胞笑哈哈地取出原我不愿接受的两只牦牛皮包给我换上。接下来,我身不由己的逐步将黑皮鞋换成反毛皮鞋和胶鞋,裤脚管也习惯成自然地不时收扎。如此这般,骑马往返,轻松自如、无拘无束,好不乐哉。
值得一提的是,到加查区上任后,当地驻军首长见我棉衣单薄,特许加拨给我一件军用羊皮大衣(当时只象征性地收了三十六元钱)。下乡时日挡风雪,夜御严寒,暖在身上,热在心头。
一九八0年底,内调途经甘肃柳园,有人以回内地用不上为由,出价二百四十元想买我的皮大衣(那时我月工资尚不足五十元),我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绝。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三十余年过去了。我的衣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推陈出新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这件看似普通,现在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皮大衣,却执著保留。黄金有价情无价,见物思情念故人。每到寒冬季节或初夏暴晒衣服之时,我都情不自禁地见物思情——汉藏情、军民情、战友情------。
是啊,这件相貌平平,看似累赘的皮大衣呀,你作为我那段特定的、具有割舍不断无限情思、难以忘怀人生经历的证物,真值得用心保留传承。
工作局面——在奋力拼搏中打开
着力适应生活,努力克服生活中种种困难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有效的投身工作。我深知空虚浮躁是影响情绪的大敌,充实自信是耐得寂寞的精神支撑。初到西藏,人地生疏,高原反应,特别是语言不通,一度让我十分苦恼。
直觉提醒我,“笼中鸟”、“网中鱼”要展翅翱翔,乘风击浪,首先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奋力冲破束缚自身行动有形无形的“笼网”,努力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才能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权。
经过梳理,我逐步认识到“巩固汉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才是援藏的根本目的。而“学习西藏、认识西藏、适应西藏”则是努力开展工作、建设美好西藏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根本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目标明确,行动跟上。首先,我积极主动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接触、沟通、请教、学习。藏族同志热情、坦诚、纯朴、憨直、敢爱敢恨的特质与我一拍即合,相互之间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他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厌其烦的耐心、反复讲解我从生活、生产、工作、风俗、民情等方面提出的一切问题。藏族同志主动、热心的帮助,不但大大地加快了我进入角色的进度,而且有效的夯实了我演好角色的基础。
实践中,我时刻牢记“尊重群众,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着力将学习和掌握的点滴知识“现买现卖”及时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并坚持做实事,讲实效。如此这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稳打稳扎,逐步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加查区机关的二十三名工作人员(其中汉族干部二名)大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诚实善良,公正无私,表里如一,积极肯干,坚持原则,且特别的能吃苦,特别的能忍耐,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但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少数人还是文盲),大多从内地民族学院速成班毕业回去后,充当领导和骨干使用,他们的汉文水平,充其量也就在内地的初小或高小之间。工作中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上传下达,照本宣科的居多;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开创性工作的较少。因此,提高区机关干部的个人素质,提高区机关的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成为我工作的突破口和“牛鼻子”,众望所归,责无旁贷,也迫在眉睫。
区领导统一认识后,按照分工,我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先集中精力建立健全了区机关干部学习、组织生活、调查研究、分工负责、小段工作计划、汇报交流、总结考评等制度,并着力付诸实施。这些制度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让全体干部在不断增长知识、接受任务、明确责任、学习方法、增强活力的过程中,提高素质的目的。
每次安排干部下乡工作时,一般都围绕工作重点先学习掌握有关政策、知识,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和方法,并讲清注意事项,做到带工作任务下去,带工作成果上来。汇报交流是一个以群教群、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好方法。
每次汇报会,我必全程参加,边听边记,边问边议。会后,再挤时间将工作情况写成总结、将有推广价值的做法和经验写成文稿,分别报送县委办公室和西藏日报社及西藏广播电台。每当稿件被县转发或在西藏日报、西藏广播电台上刊登、广播时,干部群众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那些文中提名的单位和个人,无不引以为荣,特别是被标为共同作者的藏族干部,更是洋洋自得。
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全区上下(加查区那时总人口才二千六百多人)干部群众都愿意与我接触,同我交流。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也都自告奋勇的抢着争当翻译,水到渠成地将我如鱼得水般融入到当地民众中。
干部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不但无形解除了我因语言不通、情况陌生带来的种种禁锢,而且为我能及时更多更好地了解群众心声、把握群众脉搏和基层的实际需求,大开了方便之门,更为我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
当时西藏农村工作的重心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试行农牧业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我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探索试点、总结推广、完善提高”热潮中,先后参与并形成了《领导动手工作细,干部群众都乐意》为题的加查公社二队推行联产承包的几点做法、《有了决心,做起来并不难》为题的加查区推行牧业“五定一奖”责任制的做法、《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一环》加查区委蹲点调查,制定出农活劳动定额参照标准的几点做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查区着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总结和报告,转发全县参照后,有力推动了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受到上下一致赞誉。
我还不畏艰难,经过亲自反复摸索、实践取得成功后,总结出《关于利用手扶施拉机带旋耕机破垡整地的情况报告》,经县委、县政府转发在农区推广后,有效缓解了全县秋收、冬播期间因劳动力紧张而带来的进度与质量的矛盾,为旋耕机彻底恢复了名誉,为拖拉机开劈了新的使用途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农本、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举多得,深得好评。
当我从县有关部门得知,本县历年中央援藏经费中,尚有部分历年滚动结余资金的消息后,立即建议区委编制了“修建陇南道路”的报告送县。县委书记布穷同志听后,大加赞赏,当即开会研究,一次性安排了二十六万元作先期工程用款。随后在当地驻军的全力支持下,经全区四百多名男女老幼,近一个月的奋力拼博,一条近十里长的简易便道即告修成。荒坡变通途,藏胞齐欢呼,跟着共产党,永走致富路。
另外,我还力倡并试行、推广了利用“根外施肥的方法”给冬小麦补施拔节孕穗肥的做法,取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藏胞从心底里感谢援藏干部推广农业技术,援藏干部的人生价值在藏胞的欢声笑语中闪现。
民族情感——在相互理解中升华
“我是西藏人,我是西藏干部”。这明快的主导思想不仅激发了我们援藏干部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的无限激情和责任,而且自然天成地拉近了汉藏同胞之间的距离。
初次看到藏族同胞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发式,我也犯过嘀咕,对县、区机关所在地连个旅馆、饭店、浴室、理发店也没有,也觉难以理解。更让人费解和不可思议的还有藏区男女外出,不管他们是什么关系,一般同行同宿,习以为常,不足为怪。还有信宗教、吃生肉、喜喝酒、少沐浴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对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渐了解后,感到藏族同胞在高原缺氧、交通闭塞(有些县、区每年大雪封山在六个月以上,此期间可谓与世隔绝)、人烟稀少、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简陋落后的环境和条件下默默无闻地建设边疆、守护边防。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千百年来,藏族同胞以惊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理喻和忍受的巨大痛苦和牺牲,实属难能可贵、可敬可佩、可歌可泣。
不是他们不会享受、打扮,而是他们没有条件去享受、打扮。在当时,一个单位能配一套理发用具,头发长了相互剪剪已是不错,有不少牧民家中连普通的剪刀恐怕也难以找到(不是买不起,而是买不到)。
当时县、区供销社卖的都是由内地三大直辖市特别供给的,在内地也十分紧俏的药品和日用品。但遗憾的是,因交通不便、物流不畅而品种单一。例如布匹,一般只有红、白、黄、黑几种,鞋子每个品种只能分到一两个尺码,无选择的余地。千篇一律已就不足为怪了。你听说过要饭吃光荣吗?在西藏就是如此。
在西藏手戴金表、金戒指要饭吃,光明正大,习以为常,非但不受歧视,反而受人尊重。而那些装模作样、言行不一、羞羞答答、偷鸡摸狗之辈,反为之不齿。受其影响和熏陶,援藏干部中也养成了“吃麻雀会”的习惯,每到一处,三两老乡(在西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只要说汉话的都是老乡)聚到一处,主人会与众人一道,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尽兴方休。末了,众人拍屁股走路,无人道一个谢字。下次到你那里,如法炮制。看似粗俗,却情深意切,回味深长。
藏族同胞对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特殊的深厚情感。在西藏,你说其它什么都可以,但你千万不能随便对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说三道四,如有“冒失鬼”犯戒,轻则嗤之以鼻,重则跟你玩命、与你没完。
随着对西藏了解的不断加深,民族情感也在亲密相处中得到升华。我时刻寻思着用内地已有的科技知识和成熟的做法、经验去改造、取代当地由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的差距和不足。
开始,我感到藏胞不管运什么东西都是用肩背,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而且比较的肮脏。实在不如内地用担子挑好。就想要他们改。
藏族同志说恐怕不行,不信你先试试。果不其然,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空手走动,尚感吃力,何况负重后人的重心不易平衡,担子前后负重,人为增加了平衡的难度。崎岖不平的山路又使担子前后受阻,顾及不暇。高原山区挑担,实在是“头顶碓臼做把戏——吃力不讨好”。对于他们不论男女老少干活时,每人背后,都披有一张或大或小的山羊板皮(还有的用牦牛皮),既挡脏,又御寒,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工具,一根折弯了的耙头钉,装在短短的木柄上就是锄头,锄草时尖尖的锄尖,在时有石块掺杂的沙质梯田里行走自如,不经意间灵便的将杂草长长须根钩出,暴于光天化日之下,似有巧夺天工之妙。所用的斧头也跟我们在历史博物馆看到的一模一样,俨然是一把特制、加重的短柄锄头。这还能用嘛?
藏族同胞讲,这种斧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沿袭千年仍然实用。以前也有人引进内地斧头试图更新换代,后终因“水土不服”而流产。
到西藏不久,江苏一同援藏的二位领导,让我在加查做“沤制草塘泥”的示范,吃尽了千辛万苦,却变成了“教条主义”的活教材。二位领导都是农业生产上的行家里手,农区因缺肥而影响粮食产量的矛盾,让他们寝食不安。看到我区田间地头杂草茂盛,不由喜上心头。拔草沤肥,变害为宝,一举两得,岂不乐哉。他们亲临现场,指挥操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天,一大堆绿肥就已到手。首战告捷,我等喜不自禁。接下来,我又忙乎了两天,才将草塘做好。一段时间后,又加草翻制一遍。万事齐备,只等发威。
秋收秋种时,农活集中,劳动力特别紧张。集体和户上的家积肥(以牛羊粪为主)也难以运尽。当我提及草塘泥时,他们坦诚、客气地说:“戴书记,说实话,不用说忙不过来,就算真有劳动力,牧场上牛羊粪多的是,随便运一驮(因在山上必用马驮)来用,肯定比二十驮草塘泥要强。如何处置,听你安排。”
我听后,心头一震,当即答到,既然这样,不必运用。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当时过于自信,过于自作多情,亏的及时“刹车”,始得少留笑柄。
我在藏工作时间短暂,沟沟坎坎,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并无多大建树,充其量也就尽了一个援藏干部应尽的责职。可在内调的过程中,西藏地方组织,特别是藏族同事们集中休息,帮我作内调准备。送土特产、赠纪念品、钉包装箱、商量今后联系方式整整忙乎了十几天。我也将进藏时带去的蜂蜜、花生米等食物和备用七年(原定援藏五年为期,加上期间的三次休假,故预计为七年时间)使用的皮鞋、袜子和当地可用的衣物、手上戴的一块钟山牌手表及相伴相随、爱不释手的一架红灯牌小收音机等,悉数留给他们。下乡时置办的那些行头的归宿,也就不必在书中交待了。
内调后,我一直和藏族朋友保持着书信、电话联系。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西藏和内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那浓烈的汉藏民族情谊,伴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永驻心田。
个人简介: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