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而立,时代脊梁
——读《沉重的红盖头》
蔡肇基
大学学友易君耀秋《沉重的红盖头》,是长篇小说,又十分真实;是纯真家史,又文采灿然。
书中之“我”,易姓,名“秋生”,本文也概以“秋生”称之。。
红盖头,旧时汉族婚俗之一,婚礼时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待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沉重的红盖头”,当然不只是指举行婚礼的那一天、那一时怎样,而是指整个沉重的婚姻爱情,男女家庭。是书不是只写一个或一代家庭,而是有着极大的历史纵深,叙写了从清末到20世纪90年代一百多年来易姓一族三代的婚姻家庭:湖南左宗棠部将和“水城”(愚以为即江苏泰州)淑女千里姻缘一线牵,成为我的祖父母,却难以终身牵手;寡母历经艰难困苦育儿女成才,入红尘如入空门修道;贫病夫妻百事哀,秋生爱人,大学校花坠落天堂门外。
正如作者扉页题词:“爱情是甜蜜的,而婚姻家庭常常是苦涩的。”诚然,一切够“苦涩”的了。
我读是书,愈来愈着重关注并有感于下面三个问题。
“沉重”,“苦涩”,主要原因是什么?
古往今来,写爱恋,写婚姻,写家庭最出名篇,单那作为人物成长历史的情节就无比引人。故事中无不有反面人物或力量,且“反面”往往处于强势地位,男女主角或由于千年“正统”束缚,或由于巨大贵贱悬殊,或由于无耻魑魅作祟,其婚恋十分“沉重”“苦涩”,厄运连连,美被毁灭,酿成无限悲剧,引得读者无数泪珠。
但是,在《沉重的红盖头》这部作品中,你要想找到酿成“沉重”“苦涩”的反面人物来,只能失望。由于跨时一个多世纪,正面反面人物都不可能贯串始终,但在祖辈、父辈和自己这一辈中,总该各有反面人物贯串,各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吧。然而没有,是书没有“阶级敌人”,没有反派角色,甚至也没有一个该承受过多指责的人物,没有离奇的情节设计。
围绕于主人公周围的,大多还是正面力量。比如祖父母千里姻缘,驻守水城的水师花翎管带与刘家“窈窕淑女”一见钟情,德高望重的凌举人亲自说媒并解决多少难题;岳父母非常喜爱并挂念乘龙快婿;生育两子小家庭无比美满;周围无一人虎视眈眈,暗有心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酿成悲剧呢?
是书交代很明白,是由于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败绩,急调他处水师驰援辽东,祖父与日寇奋力交战,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腿部中弹,只得与几个湘军士兵艰难回归湖南,历时几近一年,水城妻儿始终引颈观望……悲剧之根,就这样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在于当时李鸿章们处心积虑削弱并葬送湘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丧命于金圆券贬值不如废纸,孤儿寡母在新中国百废待兴并遭遇种种天灾人祸之际,极度穷困和饥馑,纵然有一点救济也难以丰衣果腹。特别是母亲“下放”之际,生存更是艰难。
秋生自己呢,在那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世间鼓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大学毕业,分配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竟只能“半间猪舍作新房”,不可思议,令人唏嘘。
是书中,母亲曾因二女儿恋爱对象只是代课教师而坚决拆散了他们,其实那个小伙子很有水平,后来亦很有作为。
母亲去世后,秋生曾问二姐对母亲的看法,“二姐淡淡地说:‘不能怪妈妈,是那个时代!”一语道出“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意义。
“淡淡”之中,感慨“深深”,时代如何,才是人生命运的根本决定者。
人生矛盾,主要是个人与时代的矛盾,时代太平富足才能安居乐业,时代七斗八斗则难以全身,强调“发展”才能使人才“得其所哉”,个人离不开时代,时代戕害你,也成全你。
固然,任何时代魑魅小人总是有的,这一点我在是书第三篇“校花坠落在天堂门外”也发现一二,但只要乾坤朗朗,那鬼蜮就不可能永久藏身,更不可能永久伤害于你。我的经历过种种磨难的校友们,后来都大有所成,该感恩并共同维护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啊!
《沉重的红盖头》并不着意设置矛盾冲突,结构那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按着生活的真实娓娓写来,把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置于特定的时代之中,随着时代的浪涌而漾动,强调人生与时代与国家不可分离的关系,具有强烈的警醒意义,催使读者深长思之。
我竟想,不但传记性作品可以这样写,纯文艺作品也可这样写,许多矛盾,应该明其时代,说清大的背景,不可模糊过去。
我曾看过黄梅戏《严凤英》,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因《天仙配》《女驸马》而大红大紫,却突然莫名跌落艺坛,受尽冲击,死后还被剖腹查找所谓通敌“电台”,一切似乎只有身边几个小人作祟,可能吗?
面对“沉重”“苦涩”,各代该怎么办?
坚强挺立,作时代脊梁!这就是是书的回答及浓墨重彩的刻画。
秋生祖父作为一个军人,随左宗棠收复新疆,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解决沙漠缺水问题,多有创造,不但满足当时“军需”用水,而且长期造福新疆各族,敕封蓝翎守备衔千总。来到水城后,祖父作为龙窝口渔团统领,操练得法,阵容整齐,士气振足,“行如江风,攻如出膛枪弹”,“由于长江口的水师和渔团合壁,长江海防固若金汤。”当台风突袭水城,位于“锅底洼”的水城变成“泽国”,祖父率领士卒用身体死死堵住缺口。
军人重国轻别离,甲午战争,淮系北洋水师战败,身为“千总”的祖父奉命赶赴辽东战场,与日军殊死激战。祖父,的确是保国英雄,抗寇铁汉,铁骨铮铮。作为普通百姓,渺小得似乎不能再渺小的母亲,更是“脊梁”人物。
母亲是骗来的!父亲希文结婚,家道已经衰落,向外借了“四铺四盖大红锦缎被子”以充数。真相暴露后,希文哭诉真情,母亲不但不闹,反而脱下手镯戒指递给丈夫:“人穷志不短,明天拿去化了,变成本钱做生意去!”“希文没想到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婆,他一把抱住她,像孩子似的哭得更厉害。”
新中国成立之初,44岁的丈夫英年病逝,留下幼小的三女一男,父亲没有遗产,母亲没有工作,只要想一想,单是这五口之家起码的“糊口”问题,就令人不寒而栗,遑论其他!但母亲不但求眼下生存,而且求未来前途,坚决让孩子读书上学。
怎么办?母亲曾召开过一次家庭“遵义会议”,发动人人上阵,“一双大手和四双小手都行动起来”。她自己铲青草卖给养牛户,洗衣服、纳鞋底挣个几文,小孩子们拾碎砖,拣枯枝,结渔网,就这样共同努力,以换得每天购买三斤半米的一角二分钱,并解决燃料问题。
居委会也自有细许救济。母亲鼓励孩子们上学读书,坚信“自古寒门出贵子,破窑洞里出诸侯”,“老师们都知道我家特别穷困而能坚持上学”。待到那大饥馑年代,更是顽强抗争,进了几天纺织厂就被下放的母亲说:“我再帮人家洗衣服,大家齐动手,把家里院内花草挖了种吃的菜、蚕豆、玉米、南瓜”,“阴沟边的臭烂泥成了上好的肥料,每天放学往家带。”春荒之时,孩子们则到农村田里挖农民没挖尽的胡萝卜尾巴。
就这样与时代抗争,随着形势的好转,小舅的帮助及大女儿参加工作,十多年终于挺过来了,这一切谈何容易,易家不易!
秋生的妻子,金陵大学英语系比他低两届的苏州姑娘桂媛,不嫌弃他家贫,深爱着他。文革中他被造反派批斗,面对暴行,弱女子高呼“要文斗,不要武斗”,震撼全场。作为“校花”的她,既是“林黛玉”,又是“硬骨头”。她本已分配到较好学校任教,由于丈夫难以调动,为了家庭,毅然调入丈夫所在较差学校。
丈夫调进水城了,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暂留原处独撑两年。也调进水城了,在学校她模范执教,在家里尽力操持,处理好各方关系。为了建房,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自己动手,一块块削去旧砖块上的水泥。她有着人格的尊严,斥责某些目光邪恶者“眼睛瞎了”,“离远些”!平时绝不为谋求某些利益而请客送礼。不到50岁的她,已是癌症晚期的晚期。
她就这样顽强地挺立于生命和人生的各个时期和领域,是大写的人,不倒的梁,秋生的福,一家永恒的魂。妻如此,夫可知。
是书中,秋生有曲折,有坎坷,遭遇过不公。不但文革中受过冲击,来水城后还面临了一场“小文革”,一度影响了升迁。但终于云开日出,阴霾尽扫。
作为中文系毕业生,却在区域经济学领域大有建树,不但专著迭出,获评教授,且其研究成果深得水城党政领导重视,成为治市理政纲领之重要依据和内容,不是秘书的他也经常彻夜写作市党政领导报告,对于发展区域经济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我国史书注重人物刻画,纪传体尤然。文艺性家史《沉重的红盖头》人物刻画自有成就,所写之人各有特色。不要说祖、父、己辈人物各有面目,同一辈之人也绝不相同,同一父母所生几个女儿也个性有异,但共同点在于没有媚骨,坚强处世。日寇入侵水城时期,父亲希文虽做过三个月的伪政权税所所长,但直接原因却是饥饿所致,且有“劝阻”日军玩弄中国女性之举,招致毒打,当即就被“解聘”,绝非一条道走到底。
这“三个月”自是人生斑点,作者坦然写出,不掩不盖,也值得称道。
“沉重”、“苦涩”之中,家人情感状况怎样?
情感浓厚!这是是书所作出的回答和颇为强烈的表现,是书对所写的每一个重要人物,也都满怀真情。
祖父母。“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母亲、伯父母是咒骂我爷爷的,说他丢下年轻的祖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回湖南老家娶了小老婆。”实际上,经秋生退休后湖南实地调查,这是子虚乌有之事,他在湖南家乡没有再娶,墓碑上立碑者只有水城慕文、希文之名。
祖父母伉俪情深,赴辽东之前,祖父即告诉祖母,院子里埋下六坛银元,以作两个儿子娶亲之用(后被窃);到辽东战败后,羞见岳丈妻儿,“没脸吃软饭”,但后来还是从湖南回过水城。终因祖母不愿去“蛮荒之地”,而自己又不愿作“上门女婿”,独自偷偷离开水城。
但这并不意味着祖父母已断绝夫妻之情。当后来长子慕文来湘看望我祖父,父子之情血浓于水,“二人拥抱,热泪纵横”,五十多岁的人了,他和三弟、刘嫂儿子抬着儿子上轿上山,遇到熟人就说:“我儿子来了!这是我儿子!”妻子淑儿早逝,这自是不幸,祖父常从落日的余辉中寻找淑儿的身影,笑了:“淑儿永远定格在年轻,真好!”情感真切,感人至深。
秋生父母与伯父母之间,关系亲密。伯父母只有几个女儿,没有儿子。伯父一直把侄子放在心上,只是碍于伯母,不敢多有表示。自从伯母说了句“锁子(秋生小名)还是要惯的,两房就这一条根”,伯父就仿佛得了“圣旨”,顺水推舟,连说“对对对,对对对”,“从此,他每月拿了工资就带我到水城最有名的早茶店吃鱼汤面、肉包子,一直到我妈妈有了工作。”
出身于书香门第,会唱几句小曲儿的伯母每逢别人喜怒哀乐,就唱上两句曲词,虽时或被骂为“神经病”,倒也增加了笑料。
秋生的小舅舅,小秋生母亲十几岁,幼时得秋生母亲照应不少,很为感激,工作后每月给3元钱,这在当时是不小的一笔了。“大家的关心,使妈妈充满了希望。”真情使人坚强。
母亲对四个儿女和媳妇关爱有加,对亡夫时刻在心。为了儿女长身体,她经常忍饥挨饿。她在医院洗涤带有脓血的衣服绷带,绝不让儿女沾手,以免传染。虽有多人包括伯父在内一次次劝她改嫁,结束守寡,但她始终不愿离开四个儿女,哪怕只离开一两个都不行。她对儿女既疼爱,又严格要求,着眼于儿女的长远考虑,虽然其中也有些要求或限制打着时代的烙印,一时间伤了后辈之心,但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也得到儿女的谅解。
一次,秋生烧粥不小心顶翻铁锅,飞奔着赶到河边,告诉正在汰衣的母亲,母亲没骂他,反说:“不碍事的,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跌跌才肯长。……我多洗几件衣裳,米钱就来了。”使得秋生深感“母爱如火,让我心中冻土溶化。”自然,母亲与子女之间也会有矛盾,但都有解决之时,不会激化,也不会成为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当秋生考取大学,接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天深夜,母亲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方桌,小方桌上摆着父亲的灵位,灵位前摆着香炉。然后,“她跪在小饭桌前拜垫上,反复诉说:‘希文!我把你的儿子领出来了!希文!我把你的儿子领出来了!’”
那一刻,满脸泪水的秋生对天发誓:大学一毕业一定养我妈妈,让她也享享福!”母亲对亡夫的情感,秋生对父母的情感,尽在其间。
对娶得儿媳桂媛,母亲深以为荣,儿子结婚那天,母亲自己,“把头发梳得整齐,再用木头刨花泡刨的水抹平,显得光亮。这寡妇妈妈感到荣光!”她对媳妇还能不爱吗?
秋生与爱人桂媛的情感,自是不消说得,单是在桂媛逝世前几个月的照应,秋生的体重减少20斤,就足见何等精心,何等忘我,内心何等痛苦。而桂媛在逝世前的许多天里,不顾巨痛,平静地叙说往事,交代后事,“夫妻几乎把所有话都谈了个透”,“桂媛说一段,秋生记录一段”,夫妻之间就是这样始终肝胆相照,心心相映。
在桂媛去世后的27年中,秋生在日记里给桂媛写了几千封书信,在一个一个节日中为她献上百合、白菊、康乃馨。他甚至到丰都鬼城、杭州灵隐寺、南海观音前为她祝福……
全书的结束部分,是他怀念桂媛的部分诗作,其中《再见,我的爱人……》诗反复呼唤:“你在哪里啊?我的爱人!”上天入地,八方寻索,情真意切,荡气回肠,全书情感的抒发达于高潮,直上九霄。
掩卷,只怕任一个读者都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结束语
沉重的红盖头!苦涩的婚姻家庭!我以一天半的时间,基本不间断地读完是书。
然后,我竭力平静自己内心的激动,梳理了阅读是书感受最深的上述三个问题:“沉重”,“苦涩”,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沉重”“苦涩”,各代该怎么办?“沉重”、“苦涩”之中,家人情感状况怎样?这三问只怕还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对此三问,易姓三代的命运作了很好的回答。我们每一个人,直面的是时代,一切遭遇都是时代的投影,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典型;切不要幻想脱离时代,而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作时代的脊梁;亲人之间,一切人之间,应充满真情。果如是,自当减少“沉重”和“苦涩”。
易姓三代,实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易姓三代之后,必将一代更比一代强,在秋生这里,已经开始得到验证了!是书的独特内蕴和特色还很多,比如那充满意蕴的水城地域习俗描写就很值得研究,再如强烈的抒情性,浓郁的散文风味,很能怡情悦性,令人沉醉。
真是一本极有意义,富于特色之书!
祝贺“秋生”——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六七届学友易君耀秋!有人建议将是书改编为电视剧,有价值,很值得!我愿在此一呼,期待银屏再见!
2020年12月7日于金陵
小说作者简介:易耀秋,1968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祖父系晚清重臣左宗棠部将,随左公收复新疆;父早逝,得寡母教育成才;贤妻英年早逝。对文、史、经、旅、社会均有较多研究。系泰州市行政学院教授。著有《水泊名镇》、《聚焦信访》、《长三角苏中之中发展战略研究》等公开出版专著和各类文、论数百万字。思想独立,崇尚人性。现为泰州市高层学者咨询联合会会长。
本文作者简介
蔡肇基,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人,1944年2月出生。1967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执教于泰县叶甸中学、泰县姜堰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具有农村、县城、省城学校教学的丰富经验。1998年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3年评为南京市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1997年,两次获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退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参加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论著或编著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