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智锋
《装台》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让饱受疫情影响的人们倍感温暖,让压抑许久的心情豁然开朗。
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装台》是根据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由陕西籍演员张嘉译和闫妮领衔主演。陈彦是陕西当红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长篇小说《装台》曾在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位列榜首,去年凭借长篇小说《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进一步拉高人气。陈彦不仅有广大读者,还拥有众多粉丝,所以说电视剧《装台》出身高贵,因为自带流量。
装台就是拆装舞台道具,演出之前,把道具布景、灯光音响安放在指定位置,演出结束,拆掉道具,装箱入库。装台是个体力活,曾经是剧团职工的工作,后来属于劳务外包,干这活的大都是市民或农民工,《装台》自然说的是底层百姓的故事。
《装台》以装台为切口,讲述百姓生活,感受社会变迁。刁顺子带着兄弟辛辛苦苦装台,有时候却拿不到工钱。在外面奔波忙碌,回到家里却面对老婆和女儿混战。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这就是百姓生活。尽管苦涩艰难,但也有温馨和柔情,百姓的日子就是这样,正像孙浩唱的《不愁》一样,心里富有,不跟生活认怂。
剧组把拍摄的主要场景选在城中村和剧场,看似土气,却接地气,这种强烈的烟火气息当然会引起老百姓共鸣,也会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装台》演员阵容强大,张嘉译和闫妮是当红演员,有宋丹丹等大腕加盟,可谓星光灿烂。张嘉译举手投足都是戏,闫妮一瞥一笑能传情,作为陕籍演员,对家乡生活不仅熟悉,更有感情,只有他们才能原汁原味地演绎出陕西风土人情,用陕西话说就是“嫽扎咧”。
张嘉译的行为举止与原著里点头哈腰的刁顺子高度契合,好像《装台》是专为张嘉译量身打造。《装台》里的台词风趣幽默,再加上陕西话,更是搞笑。剧情中,他们抬杠,说黑话,拿刁大顺开涮,张口就来,看似随意,实际是水平,不仅是编剧的水平,也是演员的水平。张嘉译的粉丝、闫妮的粉丝绝对不会放过《装台》的。
西安是历史文化古城,是全球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除了喜欢西安五千年文化,更喜欢陕味美食。 《装台》可谓是陕西的旅游宣传片,第一集就迫不及待地推出了油泼面,还有肉夹馍、胡辣汤、羊肉泡,观众们的味蕾或许早已打开,看来西安将会又迎来一个旅游火爆季。
《装台》获得热捧,依然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先说旁白。影视剧中的旁白是必要的,可以介绍故事背景、揭示人物心理等等,但旁白多了就有点画蛇添足,难道担心观众看不懂剧情?近年来,在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中,旁白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连冯小刚的《芳华》也有大段旁白。试想想,当你沉浸在剧情之中,与人物命运即将共鸣的时候,突然一句画外音,瞬间打乱思绪,真是咸嘴淡舌。尽管“旁白太多的电影不是好电影”有点绝对,但说明影视剧的旁白越少越好,最好不用,让演员最大限度地表演,而不是说出来。《装台》中的旁白不是多,而是太多,简直无法看下去了。
再说改编。刁顺子和蔡素芬是故事主角,他们怎么走到一起?将近50岁的刁顺子为什么第三次娶媳妇?是故事的“梗”,女儿刁菊花关心,观众也关心。原著里,刁顺子骑三轮车,两次撞倒蔡素芬,第二次在雨夜撞倒,不得已才带回家。电视剧里,刁顺子与蔡素芬第一次见面在家里,蔡素芬平静地坐在窗前,刁顺子送回一个肉夹馍,而雨夜撞车桥段不是演出了的,是说出来的,显得平淡无奇了,缺乏戏剧张力和逻辑。
还有个情节,刁菊花住酒店。原著里,刁菊花反对刁顺子娶蔡素芬,赌气住进城中村快捷酒店,又是点餐,又是客房消费。电视剧里,刁菊花住进酒店,练高尔夫球,胡吃海喝,高档消费,有点太过了。也许是导演有意夸张,但缺乏逻辑,毕竟刁菊花是底层穷人家的孩子。
据说,《装台》改编成电视剧的原名是《我待生活如初恋》,且不说这个名字多么地绕口,把人听得云里雾里,幸亏用了小说原名,要不然还会流失一部分观众。《装台》里的演员多数讲陕西普通话,对于陕西人来说感到格外亲切,但“哈人”“瓷锤”这样的方言,即使有字幕注释,也会屏蔽掉一部分南方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