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讲记05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别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面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上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来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家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说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没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立独行。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