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永峰《论语通俗解读》新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孔润年
编者按:
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四十余万字著作《<论语>通俗解读》正式出版以后,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届的普遍关注。该书突破了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传统桎梏,从整体探究每篇中心思想入手,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其散文化的文字语言风格,使篇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朴实优美。
宝鸡文理学院孔润年教授在宝鸡市作家协会为其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为题,对这部著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书“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著作,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他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文学创作和文艺繁荣,服务新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现全文刊发孔润年教授的文章,相信会对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正文如下:
(宝鸡文理学院孔润年教授)
一、市作协举办《论语通俗解读》新书座谈会很有意义。
宝鸡市作协举办史永峰先生《论语通俗解读》新书座谈会,我认为很有意义,很有特点,也很有眼光。因为这不是就文学谈文学的活动,而是通过谈《论语》、谈传统文化而促进文学创作和文艺繁荣的活动。众所周知,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大都是哲学或历史著作,同时也是语言学和文学著作。所以,历来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对知识不分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直到清朝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还是按照经、史、子、集来给图书分类编目的。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人按照学科给知识和图书分类的方法才传到中国。我们现在的图书分类法和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都与西方一样,已经完全学科化了。按照现代的学科分类,我本人并不是搞文学创作或研究的,我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但出于爱好,有时也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写一点文学评论,包括给史永峰先生《论语通俗解读》一书写的序言。今天有幸参加作协的会议,我很荣幸,也很忐忑,面对这么多作家、艺术家不敢班门弄斧,说得不对请大家原谅!
二、对史永峰《论语通俗解读》一书的点评。
我看过史永峰先生发表的散文,写得很漂亮,很有文化内涵和文学功底。他对《论语》尤其感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了四十多年,还写成了一本解读《论语》的专著。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书稿,觉得很有特点,与其说是他解《论语》,倒不如说是《论语》解他。我相信与他有相同经历和爱好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学研《论语》的视角、方法和感悟,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成果。他虽然很有成就,但仍然自称“一介草根”。我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也是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读者来说,正如我们吃久了美味大餐,再去吃点风味小吃,也别有感觉,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群众,阅读这样一位“草根学者”的“专著”,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味道!所以,我写序向读者推荐了这本书。
我了解到,史永峰先生从年轻时就不甘于人云亦云,而是乐于勤奋学习和独立思考。他怀着心中的疑问和梦想,开始了阅读《论语》原文及相关参考资料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对孔子的认识发生了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原来否定孔子,是因为没有读过论语,只是盲从别人,人云亦云而已;后来读了论语,才有了肯定和尊崇孔子的底气。由此,举一反三,对整个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也有了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撰写《论语通俗解读》一书的动力和勇气。这个过程,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学研过程中,他的文化素养、写作水平、文学功底也得到了不知不觉的提高!实现了成人与成才的统一。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能执着地做成、做好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很了不起,史永峰先生做到了。他作为一名工作出色的基层警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出版40万字的《论语通俗解读》一书,很了不起!值得肯定和赞扬!我很钦佩他的执着、勤奋和努力,也很庆幸他的人生选择!
三、从学习《论语》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自形成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精华。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论语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和分歧,但主流还是肯定和推崇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的,很多人对孔子和论语的认识也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上升的。由于人们的经历不同,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认识水平存在差异,对包括论语在内的传统文化存在不同认知和态度也很正常。
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020年4月20日至23日,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020年4月23日 新华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今天,我们应该从《论语》中学习什么?应该怎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人生不易,《论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比如,做人要勇敢、要顽强,要有智慧、要有道德。孔子很推崇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很推崇君子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代表了一种完美、理想的人格。作为一种修身的标准与境界,“君子”尚不及“贤人”和“圣人”,但“君子”毕竟修养可得,人人可至。孔子提倡“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就是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艺”的范围之中。这个“艺”,可以理解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可以理解为文艺。
图片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繁荣文艺创作的关系。
古人历来主张“文以载道”。这个文,可以理解为文化、文艺、文章;这个道,既是指科学和哲学揭示的“必然之道”,也是人文和伦理倡导的“应然之道”。我们通过学习和体悟,理解了这个“道”,就有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遇到困难和复杂情况,就不会迷茫和消沉,也会少犯错误、少受挫折。这就是经典的价值,也是千百年来万众推崇的原因。年轻人涉世不深,心高气盛,可能对传统文化不以为然,这也能理解。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到了“知天命”或“耳顺”之年,经过反思过去,总结人生,终会懂得“君子三畏”的重要性:也就是对天命、对大人、对圣人之言保持敬畏是必要的。
我们常说,文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其实文艺也是可以描写传统、猜想未来和表现自我的。尽管这些反映、描写、猜想和表现有积极与消极、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作为作家、艺术家,应该为传承、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一向认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事实上,以传统文化为内容和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很多的。总书记号召,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想,这不仅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讲的,也是对文学、艺术工作者讲的。宝鸡是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发祥地,也是儒道佛文化的重要传播区,还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这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丰富资源。所以,宝鸡的文化学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都有责任、也有可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围绕《论语》座谈传统文化和文艺创作,其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2020年10月25日
(文中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图片
孔润年,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原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长,伦理学家,社会活动家。曾赴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著有《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等多部著作,现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研究员、宝鸡市委理论宣讲团特聘专家、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