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元旦前夕新疆迪梦公益文化服务中心媒体人访问新疆兵团美术家协会理事张跃利老师。
张跃利的作品是以中国画的人物画为主。他是一位成熟的人物画画家,经过长期的人文修练而成,更有条件把艺术爱好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他当过教师,教本科汉语言课程,如现代汉语等。
几十年来的文学和笔墨实践,对他艺术水平持续提升提供了历练条件及文化素养。从古典文学和哲学中理解中国画审美感,融入人生精神意境创作作品。
他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学习、实践,他游走祖国山水,体察各地风物人情。巍峨雪山、辽阔海洋,粗犷戈壁、精巧古园,大都市狂奔的脚步、山村僻落的静幽,慧聚成他文博舒雅的文骚墨客情怀。
他心中的新疆特别是生活工作多年的南疆有着特殊的感受及深厚的感情。他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多以南疆维吾尔族普通人物生活原型创作,被人称之为“卡瓦派”。"卡瓦“在维吾尔语里是南瓜、葫芦的意思,“卡瓦派”是对他普通、朴质画风的形象代称。
定位题材是每个画家创作作品成熟的必然表现。他以新疆民俗定位题材,创作作品有人物、葡萄、哈密瓜、胡杨、雪莲、骆驼、毛驴等为创作题材。但以人物为题材创作最为艰难。人乃万物之灵,表现“人”的灵,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的作品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贴近原生态,通过普通人的形象形成可观语言,表达天山的淳朴民情,表现出人的精神内在的真善美,也展现出时代的公共回忆。
写实绘画忠实于生活,通过客观事物再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代水墨人物画大家范曾先生主张传统与现代结合,曾提出诗为魂书为骨的美学原则。

创作追求意境营造的他,修研笔墨施法,坚持炼“骨”铸“魂”,以最简约、纯化的墨色及线条勾勒,来表述丰富内涵。
例如《西藏见闻》,主体画面是几位藏族族居民:他们健步村落,表情惬意自然;如维吾尔族《雪中舞者》少女穿着单薄衣服于雪伴舞,天寒身暖艺术至上;描述各民族快乐、豪爽、淳厚的性格。

在他眉目中多姿多彩的生活都是选取的标题,让人品读到各族群众生活的幸福安详的生活场景,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和谐。
他注重刻画人物个性,其抓住人物面部和肢体相当于语言表现,逼真传神,气韵生动,情感丰富,各民族纯朴的民风、善良的品性豁然纸上。

欣赏他的每幅作品,情景、人物的每个眼神以及细节,都带有感染力,是一种向往、一种呼唤,使观赏者情感的共鸣。
张跃利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坚持国画学习。他经常研读大师及其名作,颇爱黄胄和刘文西创作风格,并深受两位大师的影响。古人求笔墨传神之法,常常借助环境、气氛烘托与渲染。
他在学习与继承历代名画传统的同时有所研修对人物环境予以简略与省略,而笔墨倾注到人物“本身”。
必然是为了突出重点,他时常对有些细节作模糊阐述。他讲,每一幅作品不仅要满足于欣赏者对人物外形逼真的视觉感,审美需求等,所以在创作作品时对人物精神品质要精确把握,追求朴实无华之美。
作品没有大场景,更没有色彩的绚丽渲染,笔墨倾注于新疆各数民族居民生活,在人物情态人物性格内涵表现及为突出,展现出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在用笔轻灵、显露情怀,毫墨创新,从书法的平、圆、留、重、活等变化中获得运笔技巧与力度,把书法艺术的抽象渗透于国画高简的美学艺术中更显审美观。
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取材于新疆的人物画,具有普遍的社会学和审美学意义。众多作品,丰富了新疆现代人物画艺术宝库,从艺美的角度中回忆改革开放时期的祖国新疆。

真实的“扎根”基层,也是生命的“寻根”。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对于有着南疆生活经历的人,更是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毫墨以随时代新,他是60年代的年轻人,追求生机勃勃,创作正朝着自己探索的艺术方向前行。不仅在技法以及审美发掘探索,努力突破灵态神韵力求创新。

张跃利,四川渠县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原供职于新疆兵团第十二师党委党校,任支部专职副书记,校委办公室主任。现为兵团美术家协会理事,十二师美协主席。自幼喜欢国画,作品力求朴实,紧扣原生态,以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为契点,着力表现百姓的精神世界。作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2013年国画作品《民族舞》作为文化交流被河北秦皇岛.中等职业技校收藏。2014年,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新疆工人报》《兵团文艺网》《乌鲁木齐晚报》《亚心网》和十二师电视台分别作了专题报道。其中作品《老人头像》被选中,赴法国参展。2017年,参加新疆作家书画院举办的第三届书画展。作品《无题》被国家《航空旅游报》选刊发表。多次参加兵团书画展,多次获奖。2013年至20l7年有二十多幅国画作品,被企业家和单位润格付费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