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异的民俗
戴永久
藏族的节日文化是其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一幅恢宏壮观的藏族风俗画卷。
加查民间几乎每月都有节日,除了传统的节日外,还有大量的宗教节日。如“望果节”、“九降神节”、“迎神节”、“燃灯节”等。下面,说的是藏族民间最为普遍的几种节日。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以藏历为依据创建,至今已有950多余年历史,沿袭至今,成为藏区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
藏历年和汉历年的时间比较靠近,一般不过相距两三天。不过,藏族同胞仍是看重藏历年。在民间,藏历12月份就开始忙碌起来,年前27日备办年货;29日打扫室内外卫生,男的剃头,女的梳洗辫子,藏语叫“古捕”。在经堂佛像前陈设“五谷斗”,斗内插上青稞穗,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在农牧区,人们还喜欢用哈达捆扎一束青稞穗子挂于灶房柱上,或在房门顶端的每根支出的木椽上,涂上牛毛和酥油,祈求畜旺粮丰。各家各户浸泡青稞酒,用酥油或清油炸各种果子,制酥酪糕(用酥油和干酪制成的糕,藏语叫“特”),做“融酥”(酥油融化而做成,藏语叫“英”)等,煮好牛羊肉。
藏历29的晚上,煮食由米等合煮的九味稀粥(类似内地的腊八粥),藏语叫“葛抖”。大年30,藏语叫“南旺”,晩上,家庭主妇要备好第二天清早的引火柴,初一早晨起来生火,一点就着,一吹就燃,象征着新的一年全家万事如意。
这时家家户户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到了除夕晩上,各家都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年初一,每家还得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吉祥水。
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桑扎西德勒”(新年好)。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大家在一起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尽情欢乐,此项活动持续3——5天。
新年期间,大家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围成圈儿跳锅庄舞、 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日以继夜地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的意思就是酸奶,雪顿节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规定,每年的藏历6月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以免踏伤小虫。到藏历7月1日解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敬献。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节日期间,藏族人民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有的还搭起帐篷,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青稞菜肴等节日食品涌入树林,届时政府部门还结合安排物资交流大会,组织群众文艺演出,热闹非凡。
1979年夏秋之际,在县政府所在的安饶公社前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同胞们,拖儿带女,骑着马或赶着人货混装的牛车或马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在工作人员的导引下,在指定的方位,选择位置安营扎寨,准备参加第二天县牵头举办的“雪顿节”。
傍晚,人们围着塘火,吃过晚饭,他们三五成群,喝着青稞酒,跳着“锅庄舞”通宵达旦,尽情狂欢。
第二天上午8——9点钟,人们才纷纷从睡梦醒来,草草吃罢早饭,匆忙赶到场地中央,10点整,只见县经贸委负责人,一跃跳上一块平整的石块,喜气洋洋地宣布“雪顿节”开始,人们三三两两结伴穿行在摆放各式农牧渔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草地上,各取所需地寻找和追觅所需的物品和乐趣。与内地的庙会异曲同工。
屈指可数的几个喇嘛,平淡无奇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前后两天节期,既没有再举行什么荘重的仪式,更沒有发现成群喇嘛下山乞求布施的壮观场景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
“望”,藏语的意思是“田地”;“果”,藏语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 “望果节”流行于农区。没有固定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过了望果节,便开始紧张的秋收秋种。
“望果节”已有1600年的历史。它从开镰收割前的一种例行活动,经过历朝历代的充实,到14世纪佛教居统治地位时,“望果”活动渗进更多佛教色彩,在游行队伍前,举佛像,背经文。成为传统节日后,又因地制宜增加了赛马、射箭、 唱藏戏等活动内容。
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百万农奴政治上翻身,经济地位变化。“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逐渐摒弃了过时的封建迷信内容,加进了歌颂党的领导、民族团结、城乡交流和欢庆丰收。每逢望果节,人们都打着各色彩旗,擎着领袖画像。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转田边地头。
随后举行的赛马、射箭、唱戏、歌舞和各式别具一格的郊宴,将节日气氛推到极致,令人陶醉。

沐浴节
“沐浴节”是藏族特有一年一度的沐浴活动,前后要延续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7天中,不管男女老幼,从5——6岁的小孩到7——80岁的老人都要跑来洗澡,这已成为群众传统的的风俗习惯。
沐浴节,在西藏据说已有7——800年的历史。从11世纪星象学传入西藏,西藏人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推算,更加完善了西藏藏历。这时,人们借助弃山星(金星)的出没来区分春秋季节。在拉萨地区,凡是肉眼看见南方的弃山星,便说明入春或入秋,弃山星的出现,洗澡活动开始,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
沐浴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据佛教教义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特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润喉,八和腹。一句话,秋水最佳。现代科技也认为,这种归纳,从西藏的自然环境与季节变化角度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冻人肌骨,一般不敢下水;夏天大雨滂沱,山洪瀑发,河水混浊;冬天皮袍裹身,不敢入水。一年中,只有入秋时节,水温较高,水流中的污物也被夏季洪水冲得一干二净。
有这样一首民谣:强烈阳光晒水热,皎洁月光射水寒,待到弃山星升起,清净温暖好沐浴。沐浴节期间,你可从看到,一群接一群男女老少,或合家而出,或扶老携幼,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游泳,或坐在岸边石阶上,洗刷一年的汗臭和污垢;也有人自东方日出,便带来一大堆衣物被褥,捎上一点食物酒茶,进行一年之中的铺盖大洗刷,洗刷完备,痛痛快快洗个澡,一直到南方的弃山星出现,才心满意足、恋恋不舍地回家。藏俗沐浴节,人生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个人简介: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