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豆包
作者 刘淑兰(黑龙江)
在琳琅满目的集市上,我不想买来自海洋世界的各种海鲜;不想买翠绿欲滴的蔬菜;也不想买香气四溢的瓜果。只想买点粘豆包。嘿,别说,真就有卖的!而且是黑龙江老乡卖的。有金黄的,银白的圆圆的精致可爱,让人垂涎欲滴。
看到这么多精致的豆包,奶奶蒸豆包的情景浮现眼前:那时,进了腊月门子,家家户户开始淘黄米蒸豆包,撒年糕。那年大概是米淘多了,发了三大盆(黑泥瓦盆)面,还剩了点。奶奶把剩下的面放进仓房里冻上了。正月快了了,奶奶才想起还有点黄米面没发呢。
等到面发好了,一揉软软的,水多了。母亲说“兑点苞米面吧,”奶奶说“恐怕不好吃。”母亲又说“掺一碗白面也行,”奶奶舍不得。妈妈只好回自己屋里继续她的针线活了。
只见奶奶把准备做千层底鞋用的白布,缝了一个小口袋。然后,掏干净灶堂里的灰,又抱回一抱柴禾(羊草)。我们村毗邻西碱沟,一到打草季节,除了完成生产队的任务,父亲还得给家里准备两车烧柴。就是绿色羊草,里面有已成标本的马蘭花,百合花,还有一种针叶状植物长着红红的豆豆,尝一尝,甜甜的,爷爷不让我们吃。据说那是药鸡豆子,有毒。可是烧火时,一旦遇到还是要偷偷吃几个。
那时十一岁的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看小人书,照看妹妹,弟弟们,一边观察奶奶的一举一动。
奶奶把羊草填进灶堂点燃,没等完全燃尽,就扒出来,装在火盆里,拿到外边,风一吹,变成了灰,凉了。奶奶把灰放到刚刚缝好的袋子里,扎紧袋口,把这袋子灰放到面盆里……天那,这怎么可能?我简直惊呆了!我把见到的悄悄告诉了妈妈。母亲也悄悄的和我耳语“你奶奶有妙招……”
奶奶终于把灰袋子拿出来了,开始包豆包,蒸豆包。豆包熟了,香味扑鼻,掀开锅盖,满屋雾气。一会只见豆包个个亮闪闪,看样子很好吃。妹妹们吃的很香,我不吃嫌埋汰。过了中午,粘豆包凉了,也是最筋道的时候,我喜欢吃这样的豆包。我犹犹豫豫,这时奶奶说“要是没人吃,就送仓房了,”我看了一眼豆包,二妹递给我一个说:“大姐,可好吃了!”我接过来,咬一口,哇塞!筋道,可口,甜丝丝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有一次看电视《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个画面,南方人用稻草灰水点豆腐,又白又嫩。与奶奶的做法如出一辙。我觉得奶奶真了不起!
如果奶奶健在,我一定让她尝一尝各种风味的粘点,特别是粘豆包。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刘淑兰,女,明水县通达中学英语教师。己退休,喜爱诗歌丶散文。以诗为乐。


【主播简介】自由飞翔,原名:邢金彦,大庆林甸“梦之声"学员,热爱生活,喜欢诵读,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用声音开启另一个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