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音乐生活
文 / 于建宏
“我大哥,我大嫂,福气真正好!”父亲的嗓音略显沙哑,唱腔也不成调,但从录音机里传出来后,竟然博得了满堂喝彩。
这个镜头发生在40多年前,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歌中的“大哥”是我的堂伯,那天是我堂伯的大儿子恒官的大喜日子。恒官是村里早期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了一名海员,经常随海轮出国,结婚时从国外带回来一台收录机。
在这之前,全村人谁也没见过收录机,听说一个话匣子居然能把人的声音原原本本录下来播放,大家谁也不信。那天晚上,堂兄家的三间草房子里里外外挤满了人,说是看新娘子,实际上多为看看那个能录放人声音的宝贝疙瘩。“再来一段!”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喊了一句,大家附和喊“好!”父亲兴致很高,又即兴来了一段淮剧《杨家将》选段。尽管不那么好听,依然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笑声。
20世纪80年代,家里卖了一头200多斤重的大肥猪,父亲说无论如何得买一台收音机。一天放学,只见堂屋的方桌上放了一台台式收音机。暗红色的外壳,正面中间是一个纱窗样的方框,方框下面是长方形的玻璃显示屏,几行数字供调台时选择。显示屏下并排三个银白色的按钮,一个控制开关,一个控制声音大小,一个供调台用。左上方银色的“红梅”字样格外醒目。父亲说这台收音机花了30多元钱,从此不出家门就能听淮剧了。
于是,第二天中午的饭桌上,我们便听到了收音机里悦耳的音乐。七十多岁的奶奶很奇怪,背地里悄悄问我:“这么小的盒子里怎么住了这么多人?他们不吃不喝却整天有说有笑?”我那时读小学五年级,只知道里面不可能有人,但说不清楚道理,就让她问父亲。不知道父亲怎么回答的,奶奶也没有告诉我。这台红梅牌收音机伴随着我们生活了近5年,才光荣退役。
上初中后,我寄宿在学校,一个星期回家一趟,取些米以及咸菜、萝卜干之类的小菜。初二那年的一个星期六傍晚,回家的路上远远听到家里传出悠扬的淮剧唱腔“枉举青天白日旗,天昏昏来日无光。自从拒绝演虎爷,新旅断炊断了粮。电影机器被砸坏,肖刚无故被打伤……”我撒腿奔进家门,发现父亲正端着茶杯在悠闲地喝茶,桌子上摆放着一台崭新的机器,紫红色的盖子朝上打开。下面的盒子里装着一个正在旋转的圆盘,圆盘上放了一张红色的圆形塑料片,一个弯臂的顶端放在唱片上。
父亲说这叫电唱机,那红色的圆形塑料片就是唱片,刚才听到的唱腔是淮剧艺术家王志豪演唱的淮剧《新旅战歌》选段。每逢周末,我回家陪父亲聆听裔小萍、王志豪等人的淮剧。
1985年的秋天,我考上阜宁师范。家里种了几亩薄荷,有些积蓄,父亲添置了一台12英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那是村里的第二台电视机。在写给我的信中,父亲描述了周围邻居聚在家里看电视的热闹场面,说不大的堂屋简直成了一个剧场,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看到精彩处,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哄堂大笑。
《八仙过海》《陈真》《霍元甲》等电视剧给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那台银灰色的“熊猫”在我家整整生活了将近20年,最终被21英寸的“长虹”彩电取代。
后来,父亲添置了影碟机,接着由VCD换代为DVD。再后来,有了数字电视,DVD也搁置在那里好久不用了。
伴随着这些机器的更新换代,父亲也已由壮年成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节假日回家,我问父亲,是否还记得当年对着收录机唱歌。父亲竟然说不清楚当时唱歌的情形了。走进新时代,父亲哪里还记得当年那走调的粗犷歌喉?
文/剑鸿
隔着厚重的玻璃门
父亲坐在轮椅上仰望天空
春日的阳光懒散
父亲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从古至今再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干了三十多年的村干部
父亲留给我们的只有刚正不阿
他请年轻书记在村部门前竖起国旗
他希望通往街上的水泥路再宽一点
谈起村里的旱地也能长水稻
父亲额角的皱纹就和秧田的水面一样舒展
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
这阵子最爱看电视里的抗疫新闻
只要有人到家里陪他聊天
父亲就会念叨还是社会主义好
我不止一次在诗中写过父亲
一个有着五十五年党龄的乡下老人
一个容不得别人议论共产党不好的乡下老人
一个舍不得从衣服上取下党徽的乡下老人
于建宏(剑鸿),江苏省小学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盐城市全民阅读优秀志愿者,滨海县阅读公益推广大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
《中国诗人》《作家报》《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鸭绿江》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2016江苏新诗年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2017》《2018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东部文学>2019年作品精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作品精选》等多部诗集,曾获“中国太湖风”优秀诗歌奖、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铜奖、滨海政府文艺奖等。

诗观:用诗歌记录生活,映照内心。不做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

不要微名,江苏永宁人,悠悠岁月,蝴蝶飞飞!2020年6月6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盛夏诗典》,被称为诗人、作家。同年6月26日(阴历五月初六)于端午节第二天在《中国诗刊》上发表了组诗《母亲的端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作家,中国诗人!后受邀当了《剑鸿的诗意人生》专栏作家、编辑,《可爱小池塘》高产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曾任中国微刊《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江四水》专栏作家!更引以为豪的是现任《盐城头条》认证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本着感恩的心态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是中国诗坛上一颗崛起的小行星!现受聘《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诗刊专职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