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老蔫儿•第三章】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1052期
第三章 回国后 致力公安传佳话
破敌情 神枪一举灭气球
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战争终于定格在板门店的停战协定上。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8年,老蔫儿部队最后一批撤回祖国。1959年,老蔫儿经上级批准转业到四平市某辖区任公安局副局长。
老蔫儿公安局报到之后,便心急火燎地赶回阔别已久的家中。年迈的父母可谓是望眼欲穿,见面未及开口,却已是老泪众横,泣不成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父母只是翕动着嘴唇:“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老蔫儿跪着一边磕头一边说:“我回来了、我回来了、这回就不走了!”一旁的妻子更是哽咽地一时说不上话来。
儿女们直瞪瞪地望着他,如视天外来客。正应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不是嘛,孩子都要小学毕业了,几乎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模样。
老蔫儿深感愧对老人、妻子、孩子,但造化弄人,无可奈何呀!
晚饭时,父亲说:“儿啊!还记得家的模样吗?去年大雨,屋漏通天,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幸亏邻居们帮着你媳妇堵了漏,要不然,孩子们又得顶着盆过夜啊!”老蔫儿忙不迭地说:“儿子不孝、不孝啊!让二老担惊了!”母亲忙说:“先吃饭吧,以后会有时间拉话的!”
深夜,孩子们睡熟了。可老蔫儿夫妇的话却像大河决堤一般汹涌澎拜:从家庭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结婚到辗转四平;从赡养老人到养育孩子;从解放四平一直说到到抗美援朝···特别是当提到“步枪打碉堡、打飞机”的时候,两口子兴奋地笑声似乎穿破了窗子,穿过了院子,震颤了整个田野!
第二天早饭后,老蔫儿背着女儿领着儿子,向学校走去。校门口,恰好遇见李校长,寒暄之后,李校长诚邀老蔫儿抽空到学校做一场报告。老蔫儿一边答应着,一边摆摆手向公安局跑去!
自此,老蔫儿与家人得以团聚,并由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入办公室,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地公安工作。可谓几经风雨,终现彩虹,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老蔫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和正在印证着战争与和平。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晃就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
中国人民历经土改、联乡社、人民公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社会面貌的的确确是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人民政权已是牢不可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连绵大雨造成河湖暴涨,加之国民党撤退前炸毁的淮河大堤,修复尚未到位,洪水四处泛滥,涝灾如虎啸山林!再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出现裂痕,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度走向低谷,阴霾笼罩天空,饥饿繁衍于大地!
在此形势下,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台湾当局反攻大陆之心更是蠢蠢欲动。敌对势力的侦察机经常活跃于中国大陆,尤其令人不齿的事,台湾当局竟然利用海洋季风,向内陆飘洒气球进行反攻宣传。
毋庸讳言,当时的海峡两岸还没有结束敌对状态,大陆仍在不停地炮击金门,“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依然是政治主题之一。
台湾,因为在撤退之前,将大陆真金白银美元等搜刮殆尽,加之美国的支持,迅速崛起,成为亚州的发达地区,军事上装备精良,因此想入非非,“光复大陆”便成为南柯一梦。两岸隔空较量的情报战、攻心战等愈演愈烈。飘入大陆的气球可见一斑。

气球抛下的反动传单,夹杂着巧克力糖果等频繁地落到大陆,饥饿的人群就像贪吃的鸟雀,不顾一切地进行哄抢,甚至丢下手里的农活。有些饥饿的儿童追着气球,从此村跑向彼村,从此山跑向彼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公安部门为稳定民心做了大量工作,老蔫儿几乎每天都要组织公安干警,走村串户的进行收敛传单和教育群众的工作,然而收效甚微,人们还是禁不住食物的诱惑,依旧追逐着那些气球,真是民以食为天呐!
这天,公安局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气球案件”。老蔫儿的两位老战友几乎齐声喊道:“老首长,我们何不再用打飞机的招数?!”
第二天清晨,老蔫儿率领部分干警登上某座山头。这次他们启用了装备库的一些狙击步枪和半自动步枪,严阵以待空中“来客”。大约十点钟,几颗气球闪着亮光、摇头晃脑地向山头飘来,十几支半自动步枪和狙击步枪同时开火,撒了气儿的气球摔落在山坡上,干警们收集污物,并付之一炬,哼着得胜曲兴高采烈地返回公安局。
地方报纸通报了摧毁气球的胜利消息。之后沿海一带的高地上,雨后春笋般地产生了无数针对气球的小分队,有的地方还使用了高射机枪,有效的遏制了台湾当局的破坏活动。
老蔫儿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们,天天晚上缠着老蔫儿刨根问底打气球的事,并表示要学习射击技术,一起参与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老蔫儿说:“孩子们,你们的想法很好,值得肯定!但是你们正值少年,读书学习,强身健体才是,长大以后参军入伍就能报效国家啦!”孩子们个个点头称是。
反动宣传虽然得到遏制,然而生活的窘困仍在继续。地里的野菜、树上的叶子几乎都被饥饿的人们采光了。蛔虫、浮肿、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困扰着人们,致使一些人没有被战争夺去生命,却惨死于饥饿,尽管国家大力推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解决温饱问题仍是当务之急。
眼看着老人孩子们日趋羸弱,老蔫儿心情无比沉重,但又不愿意向上级伸手。老蔫儿明白,国家领导们正在勒紧腰带、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地工作着,上级各部门的人均口粮还在不住的下调,就要降到日均六两以下了。老蔫儿心想还是自力更生吧!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凭借自己的特长,利用休息日去田猎(当时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
这天,老蔫儿拿着父亲收藏的鸟枪向着山里奔去···真是天道酬勤,枪神不愧是枪神,几只山鸡和野兔收入囊中。傍晚,全家人都乐坏了!妻子说:“老人和孩子有救了!”父亲说:“儿啊!可不能光顾自家啊!你也要救救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救救乡亲们呐!”老蔫儿满口答应着:“会的!会的!”
老蔫儿在当院儿临时支起大锅,妻子找来木柴,用大火炖熟之后,叫来左邻右舍,共享这饕餮美餐,虽没有列鼎而食的阔绰,却颇有邻里和衷共济的味道。人们七言八语地翘指夸赞!有的喜极而泣!有的直喊功德无量!但老蔫儿此时的心里却不是滋味儿!
就这样,老蔫儿先后用野物接济了不少特困户,挽救了好几位濒临死亡的乡邻。老蔫儿的善行迅速传遍四里八乡,人们由衷地敬畏这位传奇式的人物,都说他是战时的英雄、和平的使者、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