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史永峰,笔名冷梦良,是一名职业警察,半生读书很少,唯一的爱好就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论语》,反反复复的读了四十余年,无论是处于人生的何种境地,得意也好,失意也罢,《论语》总没有离开过我的案头,以至于读破了好几个版本的《论语》及其注释之类的书籍,到目前仍然在读。
说起我对《论语》及孔子这位先哲的认识,还要感谢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的那场席卷神州的“批林批孔运动”。在这之前,我大概和全国绝大多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一样,确实不知道孔子是何许人也,以至于在运动开始以后,我才在对孔子的丑化宣传中,知道,他其实就是一个死亡虽已二千余年但却腐而不朽的“灵魂”!在我幼小稚嫩的心田中,孔子的面目是极其狰狞可憎的,是一个“想拉历史倒车”的反动透顶的人物,知道他生在春秋社会末期,一生凄惶惶如丧家之犬,周游列国,妄想“克己复礼”;鼓吹先知先觉却不辨日之远近,被村头两小儿嘲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遭农夫嘲骂;满口仁义道德,却难改“好色”本性,竟然偷看国君夫人而惹出一连串是非,十足一个伪君子!一生梦想当官却反动至极,不能被进步的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重用,只得去当“吹鼓手”……活脱脱一个滑稽可怜的小丑形象!不仅如此,在我当时的意识里,中国一切反动没落腐朽的东西,大概都是孔子制造出来的,一切反动透顶的人物,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教唆犯”,是历史上所有大坏蛋的祖师爷,所以,在他死了两千多年后,有人还要“效法”他克己复礼,反党反人民!所以,孔子是毒害了中国人心灵两千余年的魔鬼……这就是我少年时代对于孔子的认识!也许是对这位历史上最反动人物的极其憎恨吧,我竟然对他又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我总在想,这么一个在当时“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反动人物,竟然能够爬上“至圣先师”的宝座,究竟为什么?我迫切的想知道四书五经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竟能毒害中国人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枷锁?
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革”结束以后的两年高中和两年中等师范学习以及以后的高等教育函授学习,除读了《论语》中《学而篇》的前几个章节外,就只是从老师那里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至于《论语》究竟是怎样的一部著作,为什么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会如此推崇《论语》,竟然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着实没有弄清楚,也没有机会聆听或参与大学教授的系统讲授和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我所能做的,就是凭借我对《论语》的不解之缘,在工作、生活的间隙,不断地搜索各种有关《论语》及儒学的书籍资料,断断续续的坚持阅读,一点一点的琢磨。
我最初阅读《论语》,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按照前人的注释一章一条的读,总觉得很枯燥,杂乱无章,无非是一些教导人如何做人做事的教条,始终读不懂每章每篇究竟想说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受到历代知识分子如此推崇,竟能让孔子登上“至圣先师”的宝座?大约是1995年吧,我接触到了牟宗三、方东美等现代新儒学家的著作,从这些新儒学家的著作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儒学”以及儒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古典的方法。这才发现这《论语》原来是如此的精美且生动有趣,不愧为中国人的“圣经”!它每篇都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事件,谈君子修养,表达孔子的政治观点,阐述仁道理论,每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在论述中,总是结合春秋的社会现象分析、讨论,摆事实、讲道理,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行文结构严谨、顺畅,语言文字通俗,编辑颇具匠心,并非是杂乱无章!整部《论语》就是一部中心思想明确、精美隽永的语录体散文著作,承载着上古至春秋华夏民族淳朴崇高的社会理想,凝结着一代圣贤的心血与睿智!不仅如此,我对孔子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政治观点和社会观点,都是现实主义的,解决的是现实主义问题,所以,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很少谈论“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的问题,比如他说:“未知生,焉知死”等,而是致力于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道理,目的就是追求一个理想化的“大同社会”,安定天下。儒家学说,上升到哲学层面,其实是西汉以后,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制封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经由董仲舒改造,吸收了黄老道学思想元素以后的事,目的就是为封建专制制度寻找理论上的依靠。以后经过宋明理学、明清心学等发展,又融合了佛家道家思想,形成“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要沥清孔子学说与儒学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这才是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坚持“批判与继承”的原则,“吸取精华、杨其糟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认为《论语》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才是孔子最本朴的思想观点,真实的代表了孔子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弘扬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首先应该从研究《论语》开始,读懂它而不歪曲它!
本世纪初,当北京师范大学美女教授于丹手捧她的《论语心得》登上《百家讲坛》向广大听众灌输“心灵鸡汤”而红遍全国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性学家李银河也四处举办讲座,公然公开贩卖其“性开放”的所谓“性自由主义”学说,一时间,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社会舆论上可谓是“纷纭雾绕”,眼花缭乱。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从最初的崇拜到反思,最后大胆的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其对《论语》的解读忽视了孔子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仁道的价值追求而片面强调个人的庸俗处世哲学,本末倒置,歪曲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根本宗旨。于是,我在自己的博客和《文化在线》等网站大胆的发表了《于丹讲论语,心得非真谛》等评论文章,旗帜鲜明的批评于丹对《论语》的庸俗化解读,是以“媚俗”的心态,扬糟粕而遮明玉,玷污儒家中正中庸的风骨品格,不加纠正,势必会误导听众走入儒学史上反复批判的“庸儒”、“腐儒”的歧途,危害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复兴事业。可以说,是率先批评于丹的听众之一;对于李银河,则直接以《李银河,你别用你的伪学术毒害青年》为题予以抨击,并以《保护生命还是保护毒瘤》、《面对李银河的淫辞蓝调学术界为何一片沉默》等为题呼吁学术界给予声讨,挑起口水战。也正是于丹和李银河这两位可以说是一正一反的网红现象,使我认识到,新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首先应该正本清源,端正儒家学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为促进中华文化的文明进步服务,所以,既要继承和创新,更要抵制倒退和颓废,从而激发了我站在平民的角度,通俗解读《论语》,为更多的人阅读《论语》,理解《论语》抛砖引玉的冲动。再加上我们千阳县燕伋文化研究事业日益兴旺,我更萌发了“从解读论语入手,研究孔门弟子,为燕伋定位”的强烈愿望,于是,从2009年初开始,我就着手整理自己几十年研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撰写《冷梦良论语新解》,原计划用四到五年完成,结果断断续续就写了十年,完成了约五十多万字的初稿,最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我乃一介草根,冒然攀登儒学研究之殿,其中的艰涩是可想而知的。除了学养的浅陋、资料的短缺和信息的闭塞而外,最大的困扰是缺乏自信——不敢肯定自己,不敢大胆质疑前人,更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所以,在完成了对《论语》上半部的解读之后,陷入迷茫,甚至产生就此罢休的念头。在这个时候,我很荣幸地认识了全国著名伦理学专家、原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孔润年教授,他不仅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介绍我加入省孔子研究会,认识了西北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和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学智等全国著名学者,他们给了我极大地鼓励,让我在省孔子研究会年会上演讲,交流学习心得。刘学智老师指出:“对经典的通俗化解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充分肯定。”孔润年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具有系统性、通俗性、创新性、现实性、故事性和文学性六大特点,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介绍我到市电视台“西府讲坛”节目中做《论语专题讲座》。在撰写过程中,我将我的想法和做法向我们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燕伋文化研究会等领导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汇报,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正是这些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各位领导、朋友的帮助、支持,坚定了我“通俗解《论语》、还原《论语》中心思想,为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论语抛砖引玉”的的自信和决心!
本书出版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刘学智老教授于百忙中在《文化艺术网》站为本书发表题为《通俗,是对经典的大众化解读》文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北京新时代》在其《人物》专栏头条专版发文推介,刊发孔润年老师的序,西北大学图书馆经刘学智、史波等教授的推荐收藏了此书。许多朋友通过电话交谈、微信留言等方式与我交流,并撰写读后感在《宝鸡日报》等报刋媒体发表,一些老领导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我索要本书并极力推荐;万邦书城毛总邀请我在万邦书友群开办讲座。我县党政领导也对本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怀,县委书记亲自与我约谈,听取汇报,人大、政协领导、宣传部、文化局、电视台等领导均多次与我交流,并在不同场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宣传和推介,一些单位、学校、图书馆将本书作为传统文化读本向本单位员工推介或收藏,许多文友通过微信纷纷订购,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衷心感谢大家!

古人云:教无常师,道在则是。数十年研读《论语》最大的收获是人之所以为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世间万物、人类生活之所以称之为“社会”的些许道理。当然,这本书作为我个人的体会,在对孔子思想和各篇各章语录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某些观点上,一定存在肤浅、偏颇乃至错误之处,在撰写的文风、技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或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我将它呈送给读者,恳请批评指正。如果这本拙作能为传播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起到一点作用,作为本书作者,不胜欣慰,我将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继续坚持下去!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