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峰,笔名冷梦良,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在我眼里,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警官,而且是一名“儒警”,一名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待人和蔼可亲的儒雅之士。这无疑源于他对文史哲和传统文化的爱好,尤其是对《论语》一书的爱好。我读过他发表的散文,写得很漂亮,很有才气和功底。他对《论语》尤其感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了四十多年,写成了这本解读《论语》的专著。用时下的流行语说,他简直就是孔子的铁杆“粉丝”了!但他很低调,自称是“草根”出身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觉得他能这样定位自己,也很准确明智。的确,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学位、职称和专业背景,更缺少利用图书馆和参加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的条件,然就是这样一位“草根”出身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却写出了洋洋40万字解读《论语》的书稿。我钦佩他的执着、勤奋和努力!看了他的书稿,觉得很有自已特点,与其说是他解《论语》,倒不如说是《论语》解他。我相信与他有相同经历和爱好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学研《论语》的视角、方法和感悟,也有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权利。正如我们吃久了美味大餐,再去吃点风味小吃,也别有感觉一样,无论专家、学者、大学教授,还是普罗大众,阅读这样一位“草根学者”的“专著”,一定会别有一番味道的!

根据本书作者的坦言,他之所以走上学研《论语》之路,与他年轻时经历过“批林批孔”运动有直接关系。那是1974年上半年出现在中国大地的一段很不寻常的历史现象,其中的原因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不是一名少不更事的农村少年所能悟透的。重要的是,他从年轻时开始,就不甘于人云亦云,而是乐于勤奋学习和独立思考。他怀着心中的疑问和梦想,开始了阅读《论语》原文及相关研究资料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人对孔子的污名评论不过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而利用这场运动强加给孔子的不实之词,精心操纵了一场政治闹剧而已!一些无知、无脑的浅薄之人也只是被利用而随声附和罢了! 众所周知,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代表”。《论语》是记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经典著作,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体,共有二十篇内容,每篇取首句前两个字为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距现在己有两千五百多年。传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自古以来,注释和阐发《论语》思想的著述不计其数。战国中晚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从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阐发儒家思想的汉代经学、宋明理学等一直受到推崇,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社会转型,救亡图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时而被批判,时而受尊崇,经历了无数挑战和磨难! 如今,我们己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党中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局面和新时代。尤其是2014年9月,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及对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论述,己经成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开展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出版解读《论语》的新著,正逢其时。
史永峰同志的《<论语>通俗解读》一书,既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大胆质疑,辨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求解读到位,不曲解孔子本意;同时,对《论语》及其前人注解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给予大胆的否定和批判,并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阐发。充分体现出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原则。概括言之,本书有以下特点:(1)具有系统性——围绕《论语》每一篇的中心思想解读其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阐释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仁学思想,避免了传统注解“一条一条孤立解释”对原文中心思想的忽略或歪曲。(2)具有通俗性——站在孔子现实主义立场解读《论语》,将每一章语录还原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中解读,力求通俗易懂。(3)具有创新性——既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大胆质疑、辨析,对原文解释力求准确,符合孔子本意。(4)具有故事性——对某些章节,模拟当时孔子教学或交谈交流的场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既增强趣味性,又便于形象化的理解。(5)具有现实性——本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原则,联系现代社会实际,透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6)具有文学性。本书具有散文化的行文和语言风格,使每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朴实,可以说,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散文体文学著作,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相信一定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因作者请求,我欣然答应为本书写序,旨在肯定作者勤奋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精神,也有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别具特色学研《论语》心得的意思。希望读者从此书中得到思想启迪和道德智慧,也希望作者一如既往,继续研读更多的传统文化著述,不断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境界,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序作者系宝鸡文理学教授、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