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 灯》
文/翟明彦
提起“散灯”这个词鲁西北地区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不陌生,两个村的文艺活动有交情往来叫有“灯”,“散灯”大多指的是农村办秧歌,去相邻有文娱关系的村庄演出,唱小戏去演出也叫“散灯”。凡是有“灯”的村子,只要是办秧歌或演小戏(大戏更不用说)必须到对方的村子里表演,如果不去演出那就叫“断灯”,如同朋友断交一样,以后就沒有文娱活动的往来了。鲁西北农村又有隔村不“散灯”的说法,意思是村庄直接辐射到的村有“灯”,隔着的村子就不去“散灯”了,当然也有特殊关系的村子,隔着几个村庄照样有“灯”,比如临邑县翟家镇的高家村,和陵县糜镇的李家寺就有“灯”,并且往来的关系密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办秧歌,是必须去“散灯”的,近几年的秧歌一般在自己村里闹都不出村了,纯属自娱自乐,但有的村子仍然保留“散灯”的习俗,一直延续着。
在电视机没有普及的年代,文化生活贫乏,每年春节的秧歌成了人们的文化大餐。办秧歌也叫“闹十五”,“闹元宵”,临邑周边叫“办玩艺儿”,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散灯”多的村庄从初七八就开始串村了,一般到正月十六七结束。

秧歌的历史众说不一,但从办秧歌送的“帖子”中可以看出,是由喜庆丰收、驱鬼敬神的“傩舞”演化而来。至今鲁西北的村子去“散灯”要先用大红纸写一张“帖子”送到邻村,帖子的右边顶格写小字:新正月某日敝村秧歌来贵村,正中间顶格写大字:丑傩,往下再写:某某村全体老少鞠躬。邻村的“人头”或“秧歌头”,将帖子张贴到村庄最显眼处,全村的人奔走相告,知道晚上来秧歌了都回家早早吃晚饭,准备好鞭炮礼花,烟、糖果、花生、茶水等迎接秧歌。
鲁西北的秧歌一般分为高跷和地秧歌两种。踩高跷是个技术活儿,一般都是年轻的小伙子来表演,踩技高超者高跷腿子有一米来高。踩高跷的首领一般都是打棒人,手中持两根一米来长的白木棒,两头系红绸,口中吹哨,两只棒上下有节奏的舞动。踩高跷的前场中有敲小锣和旋子的,都听打棒人的指挥,两只棒只要敲击,就开始变换动作。
高跷的队伍中有“八仙”的角色,也有渔樵耕读的办相,有西游记的人物,也有白蛇传人物,也有“傻公子”的办相,一般的“傻公子”扮演者都是踩技高超者,能作出各种高难的动作,劈叉,翻跟头,跳板凳,跳八仙桌,最拿手的是“仙人过桥”,用两条长长的木板,中间是一八仙桌,搭成桥的形状,表演者从这边走上木板到八仙桌,再往那也走下去,木板是硬的很滑,容易出危险,没有两下子根本办不了。踩高跷最要本事的是团队合作“上三起儿”,第一层最下面是四到六个人踩高跷扛起一根扁担,扁担上再上两个踩高跷的人,然后再上去一个扮演“蓝采和”的人,手拿花篮在上面晃动,然后下腰作出各种高难动作,这种气氛使全场表演达到高潮。
地秧歌前边是鼓子队伍,前头是两把伞领路,队伍分成两排,紧跟伞后是一边八到十个鼓子。扁平的手鼓都是牛皮作成,再加上用红荆条敲击,声音清脆悦耳,传出几里之外。鼓子队伍的后面一般紧跟两把伞,再往后是扭秧歌的大姑娘小媳妇,中间有旱船,猪八戒背媳妇,王二小赶毛驴等。有武术功底的村子,表演武术在前边叫“前场”,表演拳术和刀枪棍鞭等器械。
整个的秧歌队伍大体分配是:最前边是村里的长者在前引路,第二是小锣小饶小嚓旋子四样铜器家活领路,后边是伞头,再往后是鼓子,伞头,扭秧歌的队伍,最后是锣鼓大队,一般的队伍都在百人以上。
秧歌队伍中的管理者是“秧歌头”,这是自发的爱好者组织者,是村里爱好文艺的“火烂人儿”。整个队伍都由“秧歌头”说了算。秧歌队中间最不能少的人是“唱手”,也是秧歌队最出彩的核心人物。一个好的唱手就是一位民歌演唱家,不用音乐伴奏,锣鼓点停下就开始清唱。优秀的“唱手”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讲究走到哪儿唱到哪儿,现编现唱合辙押韵。
鲁西北∽秧歌调可分为:大鼓调、十二月、了嚎弯(德平周围)、小寡妇上坟调丶杨盘条子、小放牛、临邑城周边拉着弦子唱“锔大缸”调,在翟家镇翟家村还保留一种叫“哟嗨"的唱腔,高亢嘹亮大有秦腔之风,所以老艺人说秧歌调有九腔十八调三十六哼哼之说。秧歌调六句为一联,合辙押韵,也有四句一联的属极少数。
每年的正月初一,村里的“秧歌头”就组织敲鼓,购买七彩的纸分发给大姑娘小媳妇儿,她们个个都心灵手巧,用彩纸制成“荷花灯”,把剪好的花贴到灯上。“荷花灯”由灯箱和花树组成,灯箱用白纸糊好防风,晚上点燃蜡烛照明,灯箱前边是用柳树条制成的彩树枝,剪好绿叶红花贴好,十分的鲜艳美观。晚上的荷花灯里点上蜡烛再扭起来,犹如一条火龙在翻滚,十分壮观。
年轻的小伙子打鼓子是要加强训练的,“散灯”之前伞头每天要训练鼓手,打出各样的花式动作,表演各种阵形,头几天累的小伙子们腿疼上不了炕。等基本功练差不多,整个队伍开始跑场子练习,鼓子在前,扭秧歌的在后,“杂刷儿”在中间,大鼓在后面坐阵。队伍表演的阵法有:四门儿,五谷串心,乌龙盘柱,剪子股儿,迷糊阵等花样。整个队伍表演起来满场是人,各走各路,一点不乱。
差不多正月初七八就开始“散灯”,村里的文化人或教书先生把“帖子”写好,“秧歌头”安排人吃早饭后送到邻村,后半晌就开始围着村子敲锣组织队伍,大街上的锣鼓开始敲起,人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开始集合。只要“帖子”送到,再冷的天也要“散灯”,除非鹅毛大雪不能出门需要改日子,两村的人头也要见面商量。太阳落山的时候队伍集合齐了,就准备出村了,“秧歌头”再嘱咐一下组织纪律,别伤了两村的和气等等。

对方也早早就敲起了锣鼓在迊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有三四个走在前面,其中一位长者手提一只灯笼(必须是提前点着灯),队伍靠近村时,对方也提着灯笼迎接,双方都把点着的灯笼高高举起,两村的“灯火”就接上了。双方长者握手寒喧,荷花灯蜡烛全部点燃,排成两条火龙,对方锣鼓停止,接下来鞭炮齐鸣,秧歌队进村了。伞头和鼓子表演上一段,“唱手”们就上场了,开始一般都是姑娘和小媳妇们唱,多为“十二个月”唱段,都是文雅喜庆的唱词,每有鞭炮迎接必须唱联秧歌。
在村子中间开阔的地方集中表演叫“打场子”,是秧歌队表演的最高潮部分,“跑四门儿,迷糊阵”等阵法全部亮出来。这个时候,东道主一般准备好四到六个菜,把村中的长者邀到屋里喝杯茶吃杯酒,表示两个村关系好,都是恭敬人的场面,一般不超半个小时,基本喝杯茶,酒菜是不动的,让的紧了吃一口菜表示一下,长者们也紧着赶出来看看自己的队伍别出问题。这时候跑完了场子就是鼓子的表演,小伙子们精神抖擞,在伞头的统一指挥下表演各种阵法和高难度动作。
鼓子表演完毕,伞头和唱手打秧歌引子,连说带唱的前奏:南山顶上一棵麻,两个蝈蝈往上爬,蝈蝈渴了喝露水,唱秧歌渴了喝杯茶。几句皇言叙过,下有残词半篇,欢庆锣鼓打队,听我慢慢唱上一番。唱手们开始表演,平时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如同现在的小品,观众喝彩不绝。表演到最精彩处,就开始起场了,再往下的表演就接近尾声了。
唱手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现编现唱,很多客套词表示感谢,对方一再挽留,最后出村。经过三丶四个小时的表演,整个“散灯”的过程就结束了。
这就是鲁西北的“散灯”,直今很多村庄继续保留“散灯”习俗,这种好的民俗应该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