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传奇
缪荣株
古往今来,也不知多少年了,凤城河畔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的老人们口口相传,史书上也有记载,凤城河畔曾经出现过凤凰,城内有许多遗迹:凤凰墩、凤凰城、凤凰河……传说这只凤凰还常在东凤城河洗澡呢。凤凰从凤凰城飞出,飞翔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上,飞翔在世界有人类的地方,传播着和谐和吉祥,随着泰州旅游业的发展,这只凤凰的传奇地球人都知道了。
泰州人把这只凤凰说得有鼻子有眼,不说不像,越说越像。宋代晁说之在其《海陵书事》一诗后注中说:“有凤凰池,亦称汉遗迹”。城东门外有座迎春桥,桥北面有一个三面环水的高台地,名叫“墩”。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因有一对凤凰飞落此地而得名。“凤凰不落无宝地”,因此,民间传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俗称东凤凰墩。而西凤凰墩就坐落在西门桥下头的城河之畔,也是一块高高隆起的台地,有三十亩左右,其地理位置正与东凤凰墩遥遥相对。人们说它们是凤凰的两只振翼欲飞的翅膀。明.正统三年(1438)在南门外的济川河上建的,南北两边各38级台阶的济川桥(即高桥),好似凤凰之首,俗名凤头桥。凤尾在海陵北路北端,跨新通扬运河的大桥赵公桥(凤尾桥)北边的“塔儿头”,昔时有塔(久圯)其顶与高桥相平。此桥初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为三孔石孔桥,是泰州当时的最长的一座砖石桥,和南门外的济川桥遥遥相对,故又名“凤尾桥”。由高桥(凤头桥)往北至东、西打渔湾,是一条狭长的街道,人们说是凤凰的颈。与之相连接的四四方方的泰州古城构成了凤凰的身躯。凤胆乃西山寺旧藏的七层木塔。“西门木雕殿中藏”,说的是西山寺里的九层不露天的宝塔。这座宝塔是明代弘治四年造的,在寺内前殿中,高和殿顶接近,全用木料造,每层八面塔门中都有佛像。精雕细刻,是艺术珍品,过去在大江南北很有名气。翻开民国初年的泰州城池图,或从高空俯视泰州,还真像传说的凤凰呢!
原姜堰市文联副主席、文史学者周志陶《乡土杂咏》凤凰城诗曰:
泰州又号凤凰城,
头在南门尾北门,
胆乃西山木寺塔,
东西双翼两高墩。
这只泰州人景仰的凤凰保佑着祥泰之州600年的和平安宁,免遭战争之灾。多儿巷往北一点五巷小学旧址上,原有一座建于明初的庙宇“迎生庵”。这庵为明.洪武五年“洪武赶散”时,苏州富户迁泰时所共建,故取名“迎生庵”,以求佛佑。果真,600年来泰州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被称作“太平之州”。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占领扬州时,两淮盐运官署迁来泰州,扬州的妓女也纷纷来泰。江南的官僚地主也来泰州避难。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江阴,衙署毁于战火,江苏学政署临时移至泰州。据民国初海陵程嵩龄(1877—1951)编印的《城西草堂诗史》中记述,道光辛丑(1841)至同治二年(1863),泰州八景之一的城西草堂是一个诗人聚会的地方,前后宾主唱和二十余年。所知吟咏者有篆刻家、书法家吴熙载等四十余人,皆一时俊杰,以道德、文章、诗词闻名于当时。殆至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扬州、镇江后,大江南北的官宦、名士麕集于泰,主人应接不暇。
抗日战争期间,泰州未遭兵灾,市面得到畸形繁荣,有“小上海”之称。因此,剧场也就应运而生。全城先后开设了:更新(钟楼巷)、同乐(现文化馆址)、海陵(福音堂)、五友(打牛汪)、胜利(施家湾)、苏北(东坛场)、金城|(萧家巷)等。1939年,盐城、阜宁、兴化、东台及江南的豪绅巨贾,为避战乱,寄居泰州,并大量投资,城内钱庄增至60多家。泰州城呈现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
如今凤凰城的人们翘首以待,这只飞出的凤凰什么时候飞回故乡来 ?
摘自《姜堰坝口故事》书稿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11月5日已发14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