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虽不尽代表孔子的思想,但研究孔子,研究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就必须从《论语》开始。然而,自宋儒以来,大凡学习《论语》、研究《论语》都是按照朱熹的注解,而且是将《论语》一条一条的解释,终于使其教条化,完全没有考虑春秋时期竹简文字的语意传播环境,最终使人感到杂乱无章又教条、乏味,读起来,不仅艰涩难懂,而且有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之感,这是对《论语》的误解。其实,《论语》每一篇都是有明确中心的,连起来读就是一篇精美的语录体散文,整个《论语》主题思想明确,结构严谨,且生动有趣,并非一部“教条汇编”。
《学而》是《论语》的首篇,共16章,主要阐述什么是学问?为什么要学习仁道学问以及如何做学问等问题,可以看成是孔子对弟子的第一堂课,是整部《论语》的总论。

学习的态度
【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这一节,宋儒以来传统的解释是:学,即学习;习,即复习;时,经常;远,就指远方;朋,即朋友;愠,即怨恨。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学习了,又能经常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心生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样的解释其实是很表象和片面的,并没有释清孔子的真实意思。其实,读书、复习本身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乐在其中的是获得学问。那么,什么是学问呢?在孔子看来,所谓学问,并不单纯指知识,而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对社会人事本质的认识和看法,集中反映一个人思想观点、知识水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因此,知识渊博不一定就有真学问,而没有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学问,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凭不代表能力,不代表素质”一样。
那么,真正的学问靠什么来获得呢?在孔子看来,人的学问、智慧除象尧舜那样的极少数至圣人物是“生而知之”外,一般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自己也是“学而知之”者。在这一节中,“时”,应当理解为随时随地才恰当,“习”,并不是“复习”之意,而是指实践、运用,“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习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运用和实践所学到的知识”之意。 通过学习和实践,增长了学问,提高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乐在其中的含义,所以,才“不亦悦乎”。

正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所以,做学问就涉及一个态度的问题。孔子告诫弟子,做学问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有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索,以求进步的精神,即:“学而时习之”;其次是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因为做学问不但枯燥而且还很可能不被世人理解,其学问也不一定就能被世人认同,甚至会使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孤寂的境地(孔子自己的经历就是例证),因此需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哪怕一生一世不被世人理解,哪怕一生一世默默无闻也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坚信真正的学问,就一定在很远的地方或者遥远的将来会遇到知音知己,那时,的确是很令人快乐的。因此,这一节中的“远”是一个时空概念的词,并不专指远方;“朋”,自然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朋友,而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心有灵犀的知己;“愠”也不是怨恨,而是“埋怨、哀怨”之意,即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照此理解,这一节近乎合理的翻译应当是:
孔子说:“(做学问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并随时随地的运用和实践所学到的知识,(使自己不断的有所进步,获得真学问)这不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是吗?(自己的学问暂时不被世人理解),但在很远的地方或者遥远的将来一定会有自己的知己,这不也很令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自己并不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学问),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显而易见,这一节,其实就是讲读书做学问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修养。《论语》以此开篇,真实的用意就是要说明“仁学”作为一门真理之学,要真正的学懂它、实践它,必须有一个勤学敏思、勇于实践、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和精神。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