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榆树
王玉河

老家的榆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树木家族中是极为普通的一员,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也没有柳树的婀娜,更没有名贵树种的高傲,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其他树种比不了的,那就是它的顽强和坚韧。
我的老家在东阿,地处鲁西地区,记得小时候,这里干旱少雨,到处都是盐碱地,别说种树了,就是庄稼也是长得一般,收成少得可怜。但榆树易生好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它们耐干旱,耐盐碱,荒滩碱沟经常是它们扎根的地方。榆树生于无意——随风飘来的榆钱只要有地方落脚,它都可以生根发芽,俗话说“落到哪里哪里长”。老家的榆树之所以易生好活,源自其根须发达,且扎得深。幼苗期的小榆树要经历无数次的摧残,不是被食草动物吃掉,就是被小孩当作猪草或养蚕的饲料割掉,有时候连根都被人挖了出来,剩余的毛根上还会萌发出新枝。多次的摧残和重生使这些榆树长得越来越旺盛。那些有幸长成大一点的榆树,都是躲过了这般劫难的幸运者。而这些幸运者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大可合抱,小到碗粗,皮呈灰黑色,凹凸嶙峋,坚韧厚硬。在寒冷的冬天,风雪漫天的时候,那一条条坚挺的枝丫指向空中,发出低沉的吼声或默默的嘶鸣,而一旦春风化雨,它又会枝繁叶茂,给大地送来绿色和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的榆树也养育了这里的人们。每年的春天,榆树枝上就会结满淡黄色的榆钱,吃在嘴里又黏又甜,是春天最早奉献给人们的美食。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饭,榆树的叶、花、皮,就成了青黄不接时的“救济粮”。所谓榆树的花就是榆钱,人们经常用它来熬小米粥、做疙瘩汤、蒸窝窝头,这些东西在当时就是果腹充饥,没感到多么好吃,但现在看来都是极好的养生食品了。当年老人采榆钱,撸树叶、砸树皮,用面蒸榆钱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榆树因木质坚硬愚顽而得“榆”。老榆木疙瘩是其特点的最形象说法,老榆木疙瘩是砍不断砸不烂的。它的木头密实有韧劲,纹理细腻,宁弯不断,不像杨树、梧桐树等硬木是宁折不弯。榆树的用途很多,因为柔韧结实耐用,老家人经常用榆木来做屋梁,也有的用来制作各种箱、柜、桌、橱等家具和车、犁、扁担等农具。现在你若是在市场上看到榆木柜子、桌子等,那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了。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老家的榆树越来越少了,不像小时候那样屋前屋后、村头村尾到处都是榆树,可能是这种树长得太慢,也可能是它的经济价值不大,说不太清楚了。但老家的榆树那种顽强和韧劲,还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