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会仁
历史的长镜头从“梦松堂”推向了洪武年间,丁村的历史开始拉开帷幕,丁村的祖先恩宗从新建乔迁到这片黄土地高坡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代的人读书大抵是识字开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学会技能,而那时的丁村人“学而优则仕”,贫寒的童生心中充满着无限激情和梦想,对未来生活充满阳光和美好,也许他们永不放弃,永不歇息,只为有一天出人头地,在那个年代,甚至直到白发苍苍,追求功名利禄成为唯一的动力,那个时代涌现了很多“范进”式的人物,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循环,在他们的心中,考秀才,中举人,得功名,去朝庭谋一官半职,变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我研究了明朝大量的历史,那时候,读书人称“童生”,童生是需要经过县里组织考试和府里组织的考试,成为童生后,参加院试,如果通过就成为秀才,梁山好汉中的落弟秀才就是没有考取秀才,我一直设想穿越时空的隧道,试图变成一个酸秀才,去体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凄凉,那时候,很多穷苦的孩子穷其一生追求功名,很多“孔乙己”式的人物成为一个个乡村学子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因为秀才那一点点优越感在同龄人面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时候秀才的福利“免徭役赋税”,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最羡慕的“符号”,他们渴望见到地方父母官,可以以学生身份称为“老师”,而不用下跪,我试图努力以现代的思维去触摸,我在想,如果在今天,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的地位或角色,相当于初中生? 高中生?大专生?还是985大学一本? 我试图去解开我的迷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来终于明白,那时候的学子苦苦追寻和苦苦挣扎,甚至花了一辈子时光,全是那个儒家时代,官僚制度的阶级性,也许只有这唯一的通道,才可能跳离农门,成为“人上人”,那怕永远是一个童生,甚至被人称为“老童生”,那也是无上的荣耀,要是考上秀才,那怕不能做官,也有了入官府最好的通行证,成为幕僚层“师爷”之类的角色。丁村从建村开始,出过许多名秀才,贫苦人家的秀才,更多的辛酸后的苦尽甘来,洪武年开始,丁村就是书香门第。
洪武年间,大明王朝在南京城拔地而起,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胜陈友谅后,开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推翻了多年来的元朝统治,朱元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休养生息,鄱阳湖大战不仅典定了大明王朝的胜局,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历史风云。那时正值壮年的恩宗带着一家老小从星子横塘铺到了都昌黄向垅,恩宗来到了鄱阳湖畔,那一年,恩宗和爱妻倪氏带着他们的孩子开垦荒地,辛劳耕耘。我不知道他们最初是不是为了躲避战乱逃难至此,抑或是生计逼迫,在洪武那一年,恩宗和他的爱妻恩恩爱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鄱阳湖畔开创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鄱阳湖不仅肥沃了一片水土,而且养育了一方儿女,恩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师资聪慧,浩然正气,克勤克俭,丁村从恩宗开始,在这片黄土地的丘陵地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多年以来,书香门第丁村,人才辈出,考出过多名秀才,至今仍在口口相传的是龙珠和龙颖两个秀才,那时候的学校称为“庠”,(拼音读作xiang),学生称为“庠生”,秀才叫“郡庠生”或“茂才”,“庠生”龙珠去县里考学,他魁悟品格磊落端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章惊天地振县城,字迹工整细致细腻,那一年的县考,他第20名,高居榜单,他的学生,比他小几岁的龙颖,看到老师考上了,也不甘示弱,第二年也考上了,一门两秀才,方圆十里引起轰动,车水马龙,后来的才子联辉曾诗赞:“下帷笃志泮,水分香望隆,主张公道,扶持善良,行事不苟,出言有章”,丁村学堂扬名一方,很多外村的门生纷纷拜倒门下,一时车水马龙,传为佳话。准确的说,一个小村出了两位秀才,那是无上的荣耀,至今仍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只是不便一一叙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确实让人变得聪明并且对事情有预见性和决策力,从大明王朝开始,江西出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江西在过往的岁月绝对是人才济济,是一线大伽,昔日的繁华与喧嚣反衬了现在江西的落伍,我在研究江西为什么掉队时,思绪总是回到鄱阳湖畔的那个小渔村,丁村是有书院的,只是可惜最终没有形成知名名牌而名扬天下。放眼江西,明朝江西书院287家,清朝时书院达到323家,那时候,白鹿洞书院是当时全国第一书院,放在今天,那就是当年的“北大清华”,我们可以看到,书院输出了多少人才,明朝时,江西有2724个进士,全国第二,江西历史上一共进士有10506名,状元40名,出了28位宰相,62位副宰相,江西三大书院的白鹭洲书院,出了状元文天祥,白鹿洞和白鹭洲,名震天下。江西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名流,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解缙、朱熹、陶渊明、文天祥,以致于明朝“朝士半江西”,江西多出文人雅士。
书香门第丁村和江西文化底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可惜了,丁村没有人进一步去当时的“北大清华”白鹿洞书院,或许丁村的历史会重墨记上一笔。
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武汉大学MPAcc,中国人民大学MBA,中国矿业大学MBA,中央财经大学访问学者,武汉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MBA硕士生校外导师,独立作家,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著有畅销书《大国企业》《口碑-雷军和他的小米之道》,曾创作诗歌《武汉,挺住!》《钟南山,您就是那座山!》、《北京的初冬》,散文随笔《故乡的梦松堂》、《感恩2020,感恩有您!》、《村东南的大塘》、《丁仙峰下的回忆》、《在南院的日子》、《学会沉淀,向阳而生》、《那一年,我遇见了会计》、《这一年,我在美国》、《邂逅武大珞珈山》、《永不放弃的人大梦》、《故乡:每一个人都有故乡》、《每一个他乡游子都有一个“疼痛”的故乡》等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