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耀《孝道之人做孝道之事—写在《孝经故事》出版之际》

孝道之人做孝道之事
———写在《孝经故事》出版之际
董邦耀
从北京回西安去拜访文友李战民、黄付平,在陕西秦商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巧碰上该公司出品的《孝经故事》正式出版发行,急不可耐地从封面到序言,再到內文,匆匆浏览完毕,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在人们大都心浮气躁的当下,他们还能凝心聚力为孝文化出智解囊,实在是难能可贵,可敬可佩!

回家后,手捧两位文友的签名赠书,细读图文并茂的《孝经故事》,不论是收录其中补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还是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及当代少年儿童孝心故事和中国传统孝文化国画,都让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则是孔圣儒学的一部经典,它将“孝”界定为做人子者对父母“报恩”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强调“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的基础上,《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制订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它主张珍视生命、不从非义、敢言直谏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与时下倡导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书编者从大量的典籍中,精选了与《孝经》相匹配的故事,包括在民间流传广泛的“二十四孝”以及当代孝心少年故事。这些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极具教育意义。为了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特别加注了译文和汉语拼音,并配以神形兼备的插画。可见编者用心良苦。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加之社会经济秩序和关系的发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家庭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性的基础已经动摇,家族成员之间的血亲关系已经改变,当然,建立在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伦理也在改变。因为利益纷争而造成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不绝于耳,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发展进行曲中极不和谐的音符。
当今社会,还有一个极不合理也不公平的现象:尊老爱幼比重失衡。有些人总以为给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就算尽孝了,在外的,一年半载也不回家看望老人,十天半月也没有个电话问候,老人总觉得孤苦伶仃,得不到子女的半点精神慰籍;在家的,顶撞老人,恶语相向,更有甚者,虐待、殴打老人,无“孝”无“顺”,老人倒成了“儿子”。在他们看来,孝敬老人,听老人话,已是历史,现在的人只要自己开心,心理满足就好,谁还像过去的人压拟自己,也要去顺从老人!但对自己的子女却过分溺爱,百般娇惯,爷爷变成了“孙子”。他们却不知,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自己的幸福。
于是,众多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重建当今的道德伦理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讲,《孝经故事》的出版,是我们今天迫切所需的社会精品。 殷切地希望此书在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滋润人们心田的同时,让“孔融让梨”的真谛回归本位。
庆幸的是,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规定,将遗赠扶养协议制度的扶养人扩大到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个人。也就是说,子女不是唯一继承人,对于因工作疏于赡养老人、不尽孝道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扶养人,以法律的形式有力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前不久,拍摄过《篱笆女人与狗》《轱辘女人和井》的老戏骨田成仁,离世时儿子也没能赶上见最后一面,而且在他离世前3个月,只去看过两次。从艺60年,拥有无数家产的他,竞把所有资产全都给了相处3个月的护工。他在信中对儿子说:你一定很奇怪,我为何在遗嘱中把存款、车子、房产全留给她,却给你一块钱,儿子,我告诉你的是,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田成仁将遗产留给继承人以外的个人,近两年不是个例,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再加上《孝经故事》的出版,无疑是法律治理与文化教育的巧合,也是制约不孝子孙的利器。
关于本书的出版,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约是十多年前,某出版社拟编辑出版《中国传统蒙学》经典读物丛书,经朋友引荐,李战民承担了《孝经故事》的编著工作。接受任务后,他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心无旁骛地忙碌了三二个月,按时圆满完成了《孝经故事》的编撰。谁曾想时过境迁,出版杳无音讯。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东风日趋强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李战民感觉到《孝经故事》该是与读者见面的时候了。因而,便产生了自费出版的想法。他所在的公司经理黄付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果断表示:“出版此书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与其个人自费出版,还不如由公司出资为好。既减轻个人经济负担,也提升公司的品牌实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李战平(左)黄付平(中)董邦耀(右)
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李战民高中时的同学马超峰擅长国画,专门为此书创作了10幅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国画。企业家朋友解领权、李璞等闻知此书即将出版,也提前提出预购数量。文友周养俊、王晓强等在《孝经故事》出版后,都专门撰文进行推荐。让这本书很快走向社会,进入学校和家庭,起到最应有的作用。
这本小书之所以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遇到了孝道之人,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又怎么会对别人好呢。正是有这样一群讲孝道的人,共同去做孝道之事。因而,这本耽搁了十多年的书,在众人的努力下,很快就由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作为最先拿到书的朋友,我早就想为它写点什么。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虽然有许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时值年终岁尾,再过一个多月便是农历新年。每年春节期间,作为长辈都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我觉得如果用此书作为礼品,在春节时送给孩子们,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百善孝为先”,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父母,长大后移孝于忠,友爱亲朋好友,报孝国家和人民,岂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么。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