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仁德的外用
【原文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同“导”,就是领导、治理的意思;“千乘”是春秋时用战车、壮丁、田赋等合计一起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量词,类似于现在国际上的“GDP”一类的词,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泛指一个国家就可以了;“敬”就是专心致志的意思;“人”应指部下、下属等,“民”就是百姓。孔子教导弟子,如果去治理一个国家,就一定要严肃认真的处理每一件事情,恪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在恰当的时候,不能影响农事。这是从政治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学问的外用。

如何修养仁德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获得真学问。那么,如何修养仁德呢?
一、要孝悌立身,谨慎守信,胸怀宽广,勤奋学习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的书上在解释此段文字时说,“弟子”是指家中年纪幼小的男子,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弟子就是学生,在此段文字中,“弟子”应当理解为“读书做学问的人”。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品行修养要求。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我们中国,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之为老师的弟子?这其中充分的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传统。
所谓“弟子”涵盖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两层关系,一层是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同于兄弟、朋友。能做师生,是一种缘分,师生之间理应有兄弟般的友爱之情;但同时,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学问,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负责,而且还要照顾、关怀学生的生活,这在古代相当重要。学生离开了父母去老师那里求学,衣食起居都需要老师操心,这就要求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反过来,学生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从这一层面上讲,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如同父子。因此,老师对学生既如兄又如父,学生对老师既似弟又似子,合二为一,就称之为“弟子”。这种以特殊的情感为纽带而组成的师生关系,就自然的衍生出一套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道义准则,这就是“师道”。在古代,“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是师生间信守的最高道义。
一个人,必须信守“三道”,即君道、臣道、师道,否则就算不上是真君子。所谓“君道”就是讲如何做领导、做上司、做父亲,怎样安顿家庭、领导一个部门、治理国家的道义,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臣道”与“君道”相对应,就是如何为人之子、为人部下?怎样为父母尽孝,做为“臣下”“部下”怎样忠于领导,尽职尽责做事情;“师道”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如何为人之师、爱护学生,又如何为人弟子,尊敬师长的道义。“这三道”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所应遵守的三大基本原则,至于具体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解读中,会逐步学习到。
在这一节文字中,“入”指在家里,既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家里,也包括在老师这里;“出”就是出门在外,既包括走出家里在外谋事或者来老师这里学习,也包括离开老师后在外谋事;“泛爱众”的“泛”就是广泛的意思,“众”指众人、大家,合起来说就是“热爱大家”,意思是与人相处,要胸怀宽广、友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亲仁”就是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与之交朋友。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告诫弟子)说:“做为读书做学问的人,在家要行孝道,出门在外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朋友,做人做事要谨慎,言而有信;与人相处讲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若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读书学习(指读《诗》、《书》等儒学著作)以充实提高自己。”

显而易见,这一段是孔子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事,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话,接下来,《论语》用子夏的话对孔子的这一段教导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西河讲学,很有影响,有“孔门隐圣”之称。对子夏这段话的理解,要重点抓住四个关键字。
一个是“色”。宋以来的后儒们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女色”,“贤贤易色”被解释成“见到贤人不顾女色”,意思是说遇见到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马上跟他学了,连夫妻之性都不要了!这样的解释很不通人性,也不符合孔子的人性观。因为孔子在《礼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大欲”就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见,孔子并不排斥男女之性,相反,认为性跟饮食一样是人的生命中所离不开的生活需求。即如此,又怎能“抛却不顾”呢?即使是一个比喻,也是很不恰当的!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这里的“色”就是“形色”,即面部的表情和行动的形态,也就是“态度”。“贤贤易色”的意思就是说“见到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会对此人肃然起敬”,“敬”到什么程度了呢?那就是从脸上的颜色和行为举止上都能看得出来,指态度相当的恭敬。这样的解释符合情理。
第二个是“竭”字。“竭”就是尽其力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侍奉父母心中要有孝心,行为上要尽力为父母办好自己能办到的事情。讲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大约在今年夏天吧,媒体上报道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某地有兄弟两人很穷,为了能给患病的母亲治病竟然绑架了一个孕妇索要赎金,结果被逮捕而面临起诉坐牢,引来社会广泛的同情。有些人甚至主张免除其刑罚责任。按照孔子“竭其力”的观点,这两位兄弟的做法虽是为行孝但却不符合孝道原则,算不得真孝子。按孔子的观点,“孝”是重心不重“迹”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不管你为父母做了什么,只要你尽心尽力了,就是尽孝了,并不要求你为尽孝而不择手段,甚至去违犯法纪,损害他人利益。
第三个字是“君”。对于“君”字,传统的解释是指“君主、帝王”,即国家统治者,“事君”就是为国君做事情,指出仕为官的意思。这其实也很偏颇。这里的“君” 是一个泛指,是对服务对象的尊称,“事君”既指出仕为官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情,也指为朋友、为别人为一切自己服务的对象做事情。
第四个字就是“致”,就是竭尽全力达到忘我的境界,意思是要有献身的精神。
所以,这段话正确的翻译就应当是:
子夏说:“遇见了品德高尚有学问的贤达之士就从内心肃然起敬,态度十分恭敬;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在社会上)无论是为国家做事情还是替人做事,都能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过书,我也一定说他有真学问。”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正好印证了开篇“学而时习之”一句;这就充分说明了孔子注重实践,反对读死书,认为做学问的目的就是增长见识、提高道德素质的一贯主张。(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