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风
文/解海中
(十三)退出商海
1978年的初夏,粽香的味道还在空气中弥漫。连续几天的夏雨,时而倾盆而下,时而滴滴达达的下着不停,延续了好几天。农户们不得不下田扶秧、补秧、排水、护堤,等等。
高中毕业两年了,得知其他同学们早以有了工作,而我却要留在生产队,和村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我心里总不是个嗞味。尽管我怎样积极劳动,我家还是摘不掉“超支户”的帽子。干农活记工分,年终决算,得不到全家人一年的口粮。虽然开了店赚点小钱,但还是摆脱不了贫穷二字。
穷侧思变,就是这夏雨,惊醒了我,萌发了脱贫致富的念想。别无所求,只有跟着“老上海”人去上海,才会有出路,过上好日子。“老上海”就是去上海做生意能赚到钱的人,有十多个人。
一天,我起了个大早,跟着“老上海“坐“帮船”到兴化,乘轮船到泰州,座汽车到高港,当晚八时多,转乘大轮,大轮有几层楼高,前后有一百多米长,分一、二、三等仓坐位,我只能坐三等仓。三等仓是人靠人,行李包裹、物品家禽、等乱着一团。次日早晨六时整到上海十六浦码头。
十六浦码头一片忙碌着,有大轮上、下客的忙碌碰撞声;有三轮车送客叫喊声;有竹扁担送货人的纳喊声;有人来人往的喧闹声;有轮船、汽车的鸣笛声:还有那食品小卖、水果兜售的叫卖声。这些,我都来不及过问,紧跟“老上海”上了有轨电车。到了外滩的肇嘉浜路口转乘公交车,到了徐汇区的肇嘉浜路、斜土路,转乘沪松线公交车,到了漕宝路(5号桥)下车,再到闵行县、七宝镇的“西王村”他们的暂住地。
虽然我已安定,可是,我一个俊俏的书生,却成了“走资本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上海当地政府不容我们的,经常抓“外来户”的人。
初次来到上海,繁华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林立;马路街道纵横宽旷;市场商都一派繁忙,等等繁华的景象吸引着我。尽管上海地方政府怎么管制、严抓严打,我同“老上海”们居无定所,与之周旋,都不想离沪回乡。与上海地方政府打了几年的“游击战”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曙光!我们才安定了下来。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高膽远瞩,为了国之复兴、民之幸福、而开辟了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心大快!我更庆心大快!我转型择业,于1995年进入了“虹梅市场”东南厅8号商铺,办理了《上海市海宏粮油食品经营部》营业执照,做起了粮油食品批发生意。多年后,因上海的快速发展,市场拆迁,2004年又到闵行区辛庄镇“疏影路食品水产市场”东厅18号门店续业。几年的经营打拼,有了自己的房产、货车、家用轿车、办工楼、。于2008年移交了大学毕业的女儿,我离职回乡。
2020年6月19日

外一首*今世情缘
迎宾馆里聚豪友,
灯火辉煌喜洋洋。
今世有缘来相庆,
千年文化酒传承。
风和日丽带暧意,
品质初心永不改。
今世情缘窖香浓,
品质高端写华章。

作者简介
解海中,江苏兴化人,1957年9月生,76届刘六中学毕业,个体经营,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