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查果拉
程晓玲
人的一生有多少遇见,我想谁也无法统计。有多少遇见是擦肩而过,是匆匆一瞥,是一转身就再也不会回头,是多年后回想起来仍会微微一笑。然而,有的遇见,会让你一生刻骨铭心,让你热泪盈眶,让你怦然心动,哪怕日月轮回、星移斗转、岁月蹉跎,心中总有一块圣洁的地方藏着这个“遇见”。
今天,我要讲一个关于遇见的故事,它是丽江市“青春常在”老干部艺术团团长张秀辉老师一次与众不同的遇见,也是他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遇见,更是一次洗涤心灵的遇见,这就是他在45年前与著名军旅作家、诗人杨星火相遇西藏高原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的动人故事。

45年前,云南省丽江地区歌舞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张秀辉,应征入伍到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文艺宣传队,当了一名文艺兵。部队宣传队,有别于地方文艺团体,这里纪律严明,训练严格,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官兵以及藏民群众。部队生活虽然紧张,训练也很艰苦,但是,部队这个革命熔炉,是热血青年张秀辉梦想的地方,是他展露芳华的舞台。到了这里,他如鱼得水,不仅锻炼出坚强的意志,激发出他体内的艺术智慧,而且还成就了他的未来。他特别爱学习,排练之余总是安静地读书,做训练笔记,积累创作的素材与理论。宿舍里只有一张书桌不够用,他就找来几块木板,将木板的一头钉上腿拼接好,另一头搭在窗台上,做成一个简易的桌子,从此伏案在那,时间一长,足下的泥地上竟然被踩出了两个凹陷下去的坑。他爱学习、肯钻研,积极创作,这些都看在领导的眼里,特别是他因为学习磨出的足印,深深地感动了大家。在队里,他既是演员又是编创人员,部队多少的英雄故事,无数感人的事迹,都是他创作和演出的力量与源泉,在这难忘的青春岁月,留下了很多珍藏一生的故事。
1975年的秋天,队里的领导通知他,让他准备准备与日喀则军分区政治部的宣传干事陈奉礼,随成都军区政治部的作家杨星火一道去条件最艰苦的查果拉红色边防队采风并体验生活及创作。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与他们一起来到查果拉哨所。此时,最有意义的是,正好赶上国防部命名查果拉哨所“高原红色边防队”称号10周年。

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不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能上得去的。这里实在太高寒,条件太恶劣了,自哨所成立以来,已有10多位官兵长眠于此。张秀辉老师初到这里,身体极度不适应,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炸裂似的疼,呼吸不畅,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甚至起不了床,那时的条件还没有氧气的供给。这时,杨星火老师来到他的床前鼓励他,安慰他。亲切地对他说:“小张,不要紧的,你是第一次来,所以反应特别严重。这几天你就呆在房间好好休息,尽量减少活动,坚持一个星期会逐渐适应的。”她拿来自己所带的抗缺氧药物给秀辉吃,并每天都来看望他,把她搜集到的查果拉边防队的先进事迹和当年她们进藏途中的故事讲给他听。在这艰苦的日子里,让秀辉感到,星火老师是虽然是自己的战友,但多么像自己慈祥的妈妈啊!这样的关怀与爱护让他终生难忘。
过了几天,他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一切。他们在这里与驻守的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体验了解哨所的工作及生活情况,体会他们的艰苦,很多关于查果拉哨所的英雄事迹及生活状况,为秀辉老师后来创作的关于边防部队战士的作品打下了丰厚的基础。《查果拉就是我的家》就是在那时候由杨星火作词,张秀辉作曲合作完成的一曲优美的歌曲。

著名作家、女诗人杨星火,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西藏服役20多年,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战斗。她 著有诗集、散文集等10部,其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得大奖,个人艺术简历被收录进多部艺术辞典。著有诗集《雪松》《拉萨的山峰》。 1949年南京解放,她刚大学毕业即考入二野军政大学。1951年,随刘邓大军第18军进军西藏,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西藏边防军旅生涯。1957年,她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叙事长诗《波梦达娃》,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1959年,她出版了诗集《雪松》;1973年,她又出版了诗集《拉萨的山峰》。此外,她还出版了小说散文集《雪山红杜鹃》;她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巴山儿女》,被拍成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在全国上映;她的长篇纪实文学《雪山春秋》第四卷《查果拉的故事》,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是她的长篇(10卷)系列卷中的一卷。另外,她还出版了长诗《波拉团长》,叙事长诗《月亮姑娘》,抚琴诗丛《送你一串红》等。杨星火堪称部队的多产诗人、作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更感人的是,一个女作家,在西藏工作20多年,7次上查果拉哨所,与秀辉上查果拉哨所时已是50岁的年龄。她一生硕果累累,为人低调善良,没有一点名作家的架子与派头。在查果拉哨所采访、创作的过程中,杨星火老师将自己创作的歌词《茶果拉就是我的家》交给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战士张秀辉谱曲,是何等的情怀,这是战友的情,是对一个年轻士兵的鼓励,也是母亲般的关爱。张秀辉的心情很激动,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很喜欢这首歌词,心想一定要把这首歌写好,献给那些为了祖国的安宁而常年驻守在这样艰苦的堪称生命禁区哨所的战友,用深情来回报杨星火老师的厚爱。

军旅作家杨星火,一生写了无数的诗歌,歌词也写得棒极了,其早年创作的歌词《一个妈妈的女儿》和《叫我们怎么不歌唱》等谱曲后曾广为传唱,影响了几代人。 1953年,由她作词的歌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获西南军区创作一等奖。这支歌唱遍全国,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收入《中国百唱不厌歌曲集》。《一个妈妈的女儿》歌词深情,旋律优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这首《查果拉就是我的家》却在她去世20周年之际再次面世了!

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周围一年四季寸草不生,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是内地的35%,长年平均气温零下10度左右,是全军最艰苦的哨所之一,建所50余年来,有十多位官兵长眠于此。驻守在该哨所的官兵担负着珠峰地区的边防守卫工作,并执行扎果拉、控扬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逻任务。每个山口海拔都在5500 米以上,途中要爬雪山、蹚冰河、越险滩,其巡逻难度和危险系数可想而知!战士们来到这里,脱发,指甲洼陷,有的甚至呼吸困难,眼睛看不见东西。但是,那是祖国的领土,战士们是用生命在这里守卫的。当我看到视频中那块刻有“正道”二字的石碑,泪水便模糊了双眼。我想当年张老师他们是亲身体会了这一切的,并为这些战友们的坚守而深深地感动过。
“最美的花是雪莲花,/最高的哨所是查果拉。/毛主席派我守边卡,/查果拉就是我的家。/啊!/查果拉就是我的家,/查果拉就是我的家。”“山高缺氧我斗志旺盛。/革命热情把冰雪融化。/我为人民吃大苦,/我为祖国献终身。/啊!/查果拉就是我的家,/查果拉就是我的家。”
次年,《查果拉就是我的家》谱曲完成后,由日喀则军分区宣传队独唱演员央宗于1976年在西藏军区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4周年文艺汇演上演唱,获得很大的反响。遗憾的是,杨星火老师并没有听到这首歌,张老师当时没有留下杨星火老师的通信地址,而没有把这个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交到杨星火老师的手上。

从 查果拉哨所回来后,秀辉老师把杨星火老师讲给他听的查果拉红色高原边防队派战士到附近的牧区给藏族小孩辅导功课的事迹创作成歌舞《义务老师》的音乐创作,由队友王曙光领舞,卓嘎、米玛、耿晓英和王小玲等队友表演,1976年参加西藏军区文艺汇演,受到广大官兵的喜爱。他还根据杨星火老师给他讲的当年部队进藏途中,一位四川籍的战士从家里带着一包菜籽进藏,在修路途中,不幸遭遇土匪袭击,子弹穿过胸部,鲜血染红了那包菜籽。在牺牲前,他拼尽全身力气掏出那血染的菜籽断断续续地对战友说:“把它种到西藏……”感人至深的故事,秀辉老师写出了双人舞《扎根边疆》的作曲,于1976年参加西藏军区文艺汇演获得好评。同年由西藏军区文工团乐队、歌队演奏、演唱,由王燕玲、王曙光表演,参加了全军(西南片区)文艺汇演。之后,由延尚明、王雨托作词,由他作曲的歌曲《我们是雪山红哨兵》被收录进1977年出版的《西藏新歌》。

星火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但于秀辉她更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查果拉哨所对他的厚爱让他终生温暖,难以忘怀,甚至影响着他的一生,让他一直做一个心里有束光,眼前有片海的人。
一晃45周年过去了,杨星火老师也因病于2000年去世。当年的青春美少年张秀辉老师也步入了老年的行列,当年那些一起谱写芳华的战友们也已时过境迁、面目全非。但是,那时的一切仍在他的记忆深处历历在目。战友之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感情,点点滴滴都珍藏在心里。今年,是杨星火老师去世20周年纪念,战友王蓉枝想起了这首歌,提议请张秀辉老师整理出来,以纪念恩师杨星火。听到这里,张老师一下子从心中流过一股暖流。是啊,45年过去了,守卫查果拉的战士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查果拉哨所还在,那里的上空还高高地飘扬着五星红旗,那里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疆域,祖国在,战士在,杨星火老师及自己的足迹亦在!这首《查果拉就是我的家》的歌也该回家了……

想到这里,秀辉老师激动得睡不着觉,他一定要完成这个心愿!此时,他想到了一个人, 那就是原空政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纳西族歌唱家、歌剧《江姐》中江姐的扮演者孙少兰老师。孙老师也是从军一生的艺术家,她的成就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军几十年,她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她饰演的江姐已深入部队、深入人心。西藏也是她歌唱过的地方,这首《查果拉就是我的家》由她来演唱再合适不过。从星火老师到孙老师再到秀辉老师自己,对部队的热爱,心中的军人情结,对查果拉哨所官兵的崇敬之心,是那么的相得益彰,那么完美的结合!这首有着非凡意义的歌曲如果回到查果拉哨所,我想是对远行的星火老师的英灵的告慰,也是对长眠于查果拉哨所的10位战友英灵的告慰,更是对历年来不畏艰险驻守边防的广大战友的鼓励与敬意,所以秀辉老师说:“歌曲虽短,思念很长!”
《查果拉就是我的家》就要回到海拔5318米的家了,她要乘着星火老师的英魂,乘着秀辉老师45年萦绕于心的思念,乘着少兰老师的美妙歌声的翅膀回家,回家了!

【作者简介】:程晓玲,女,自由写作人。半生与文字同行,温暖彼此。多年来,有数篇文章发表于《丽江日报》、《云南警察文学》、《云南当代文学评论》、《云南日报社会主义论坛杂志》、人民日报、人民作家、鲁城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