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自信谦虚,勇于改过

【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段文字按照宋儒以来的传统解释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要讲忠信,不要去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这样的解释很牵强,尤其是对 “不重不威”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给人有装腔作势故拿姿态和势利眼、看不起人的感觉。
其实,这一段话中,“重”应理解为“自重”,即自己重视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威”才是指内心庄重外表威严的意思,即一个人内心自重自信,外表庄重威严而不轻薄肤浅。的确,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自信心,那么,他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总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学问的,即使他学习了,学业也难得巩固和提高。这样的人,有时候虽然可怜甚至令人同情,但却算不得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才,充其量是一个软弱的“书呆子”!所以,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和际遇中,都不可以丧失自信自重,精神不能倒,意志不能垮。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如果自信心丧失,这个家庭、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前途就完了!所以,民间有句俗话,叫“人穷志不穷”,就是这个道理。
“主忠信”有的书上解释是“为人处事以忠、信为主”,那么是不是就是说还有“为次”的呢?或者说在大多的时候要“忠信”,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对忠信“灵活掌握”不成?显然,这是完全错误的。“主”应该理解为“坚持”的意思,“主忠信”就是“要始终坚持忠和信”的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应翻译成“不要认为朋友都不如自己(有学问)”才妥帖。是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不要看不起别人,这正好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相吻合。正是因为善于尊重别人,才能客观的对待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以人为镜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错,所以才有了下文的“过则勿惮改”,即“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即要勇于改过。因此,这段话正确的翻译应当是:
孔子说(告诫弟子):“一个读书做学问的人如果不自重就(会因为内心不自重自信)不够庄重威严(缺乏意志毅力),(这样的人)即使做学问也不能坚持长久使学业得到巩固;(真正做学问的人)应当始终坚持做人做事忠诚守信。不要(妄自尊大),认为自己的朋友都不如自己(有学问),(自己)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接下来的两章可以看成是课堂互动讨论了:
【原文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按传统的解释是指孝道。终者,老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那么 “远”呢?解释为指久远的祖先。古注是:“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翻译过来就是:“对父母的丧事要谨慎,以礼办理;祭奠以前的祖先时,一定要心诚恭敬”。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民风自然就忠厚纯朴了,这就是“民德归厚焉”的意思。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课堂轻松活泼的气氛:老师讲完了,一直在认真听讲的弟子们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开始讨论起来,曾子首先发表了自己对老师上述教导的理解,他说:啊呀,我明白了,做学问就如同我们尽孝道一样,应当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才能如何如何啊!紧接着,子禽、子贡两人就窃窃私语般的讨论开了:
【原文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首先问子贡:哎,学兄,你说咱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去,总是能听闻到这个国家的政事,他是怎么知道的?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位,对孔子的了解当然要比子禽深刻了,所以,他告诉子禽说:你呀真是不了解咱们老师!咱们老师是靠温和、善良、庄敬有礼、节俭、谦逊的品德赢得了人家的尊敬和信任而获得的。随后又发出一声感慨:这就是我们老师获得知识的途径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啊!
“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既总结了孔子的教诲,又生动的描绘出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其道德修养。

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