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讲记09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的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天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理。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直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是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虑,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读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没希望帮助众生。
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当然,我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