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吃水饺的由来
文/飞跃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最冷的标志,也是"数九"的开始。"头九二九,冻烂对臼。""三九四九,拉门叫狗。"一语道破北方冬至的寒冷程度。再加瑞雪飘飞,朔风骤起,一下把冷演义到极致。古语道:″冬天不出门,赛如活神仙。"这充分说明了冬天寒冷对人们生活出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全球气温的逐渐变暖,现在的冬天也变的比以前温柔了许多。另外,关于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呢。

传说东汉名医张仲景,他不仅医术高名,而且医德高尚。他在辞官告老还乡途中,在路经白河的时候,看到当地的乡亲们,个个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大多数人双耳被冻烂。作为医生的他,内心十分担忧。心想一定要免费治好他们的病。于是,他回到家乡南阳后,就立即吩咐随从执士,在南阳选择一处宽敞的地方,搭建棚舍,垒起灶台,架上大锅。随后贴出公告,从冬至这天开始,给耳疾患者免费治病。

所以冬至一早,徒子们就早早起床生火,在锅里添上适量的水,放入大块大块的羊肉以及葱、姜、蒜等佐料,再放入助阳气的药物,然后文火熬制药汤。待羊肉快熟时,棚里已聚集了很多的耳疾患者。这时他让弟子们把羊肉捞出切碎,再把白面和好,分剂擀成皮状,把碎羊肉包进去,捏成耳状,下锅煮熟。此方命名为"姣耳汤"。然后按每人每次两个姣耳,一碗药汤的量分给患者食饮。

当患者喝完药汤后,顿觉浑身发热,微汗淋淋。就这样连续食服一段时间后,耳疾渐渐痊愈了。消息传开后,周围耳疾患者纷至沓来,此善举一直延续到了正月初一,直到把周围所有的耳疾患者治好为止。后来,这一方法慢慢在民间传开。人们为了预防耳冻,每到冬至、正月初一吃饺耳(后改名饺子)。这就是冬至、初一吃饺子的由来。

后人通过对治病原理分析后得知,原来名医张仲景是借助天地阴阳变换法则,选择冬至这天阳气回升之时,再加大补阳气的精血之物羊肉,以及助阳的药物,来补充患者的阳气(即正气)。因为只要人体的正气充足,气血就旺盛通畅,邪气就无隙而入,因此,耳疾不治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