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上碗碗腔
文/孙虎林
近日,《装台》爆火荧屏,将陕西元素,古都西安文化符号渲染得淋漓尽致。剧中,当然缺失不了戏剧要素。其中,碗碗腔《人面桃花》作为情节配衬,短短几组镜头美轮美奂,婉转优美。对听惯了秦腔的人说来,别有韵味。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乡村文艺十分活跃,每年都有文艺汇演。那时,以公社为单位组织演出。我们岐山县大营公社有十来个大队,分别组队演出。每年汇演,几乎都是八角庙大队和巩寺大队一决雌雄。八角庙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就是碗碗腔《红色娘子军》选段。舞台上,一身红色演出服的女主角踮起脚尖,努力模仿芭蕾舞演员的曼妙舞姿,一边咬牙切齿地唱着,“打不死的吴清花,我还活在人世上。”唱腔婉转悠扬,悦耳动听。从此,我记住了碗碗腔。在陕西地方戏中,碗碗腔的辨识度还是蛮高的。不同于秦腔的高亢苍凉,声振屋瓦,碗碗腔细腻感人,缠绵优雅。如果说秦腔擅长表现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那么,碗碗腔则适宜表现鲜活生动的世俗生活。
碗碗腔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民间说唱艺术。伴奏乐器以碗碗,月琴为主,配以二弦,二胡,边鼓,梆子,马锣和唢呐等等。由于敲击碗碗决定乐曲轻重缓急,故得名碗碗腔。听腻了秦腔惊天动地的虎啸狮吼之声,再听听碗碗腔悠扬清丽和风细雨般的曲调,蛮舒服的。碗碗腔唱词通俗典雅,音色悠扬轻盈,抒情婉约,耐人寻味。


在关中农村,几乎每个下地干活的农人闲来都能吼上几句秦腔。上中学时,我从好友宏强那儿得到一本《梁秋燕》剧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些唱词甚至都背下了。不久,我从广播里听到了眉户剧《梁秋燕》。演员吐字清晰,字字入心;音乐婉转动听,声声入耳。由此知道,关中除了秦腔戏,还流行眉户剧。上大学时,班上有个女生叫李艳,来自蒲城,最爱唱《梁秋燕》选段。只要有机会,她张口就来。"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呀把菜剜。”声音又高又亮,有穿云裂帛之势。多年以后,我一直记着李艳声情并茂演唱梁秋燕的情景。

碗碗腔和眉户几乎是戏曲近支,在发展演变中互有渗透。碗碗腔发源于华山脚下的华阴,华县一带,清朝初年就已经形成,并且逐步成熟完善。碗碗腔最初以皮影戏的形式进行演出,在民间很受欢迎。它主要流行于关中东府的西安、户县、渭南、大荔、及陕北的绥德、米脂,陕南的洋县、西乡一带,晋南和兰州也盛行碗碗腔。代表性剧目有传统戏《金碗钗》《白玉钿》《火焰驹》等。1986年,国家一级演员,梁秋燕的扮演者李瑞芳曾主演碗碗腔《杨贵妃》,轰动全国,屡获大奖。某种程度上说来,表演艺术家李瑞芳以一出戏盘活了一个剧种。就像当年的名剧《十五贯》晋京演出复兴昆曲一样。可见,无论传媒技术多么发达,戏曲艺术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2020年10月13日晚,宝鸡戏曲名家高亚玲在宝烟俱乐部主演碗碗腔《董生与李氏》,精彩亮相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让宝鸡戏迷着实过了一把瘾,近距离欣赏了久违的碗碗腔。因为,碗碗腔在西府毕竟缺少演出市场。这次,高亚玲借着“陕西九艺节”东风,着实推广了碗碗腔这一剧种。
电视剧《装台》以高收视率完美收官。不知怎么回事,剧中铁主任的扮演者孙浩主唱的西安味儿极浓的片头曲,我并未留下多少印象,却时不时地哼唱几句剧中《人面桃花》的曲儿。尤其爱下意识地哼唱碗碗腔的帮腔,“嗳呀呀呀,嗳呀呀呀”,好有味儿呀。可惜电视剧中的碗碗腔唱段只是片断,仅仅起点缀作用。所幸微信圈里放出了《人面桃花》的碗碗腔戏歌,秦腔名家李小锋倾情演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擅长小生表演的李小锋音质纯净,俊爽飘逸,直唱得桃花灼灼,桃枝夭夭;直唱得城南村姑春心荡漾,莲步轻移。好靓的唱腔,好美的意境,令人恍惚置身千年以前的长安城南郊。

真的,因了《装台》,因了《人面桃花》,我打心眼儿里爱上了碗碗腔。
2020年12月23日

孙虎林,岐山县凤鸣镇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民盟盟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一百多篇。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陕西工人报》《语文周报》《教师报》《秦岭文学》等报刊。散文《树殇》获第一届“古风杯”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散文《马道巷》入选《宝鸡文学60年·散文卷》。出版有散文集《青春祭》。现任教于宝鸡市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