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四、要淡泊明志,朴实平凡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段话的字面意思非常明了,无需过多的解释,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敏于事”中的“敏”和“慎于言”中的“慎”两个字的意义和要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弟子“做事勤快、讲话谨慎”。而是告诫弟子,做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都要有责任心,对于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事情都要“敏行”,绝不拖延、推托;讲话同样要负责任,要忠于事实,不能信口乱说,更不能无中生有,制造是非,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
“就有道而正焉”中的“就”即接近、靠近之意,“正”即正其是非,也可当纠正、改正之意理解。意思是说要靠近有道德的人,通过这些人辨析是非,纠正错误,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好学之人了!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章主要强调的是人生的态度问题,要求弟子无论做什么事情,給什么人做事情,都要认真负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说不要过分去追求物质生活上的享受,要淡泊明志,这在下一章与子贡的对话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对话同样的浅显易懂。《论语》的风格特色就是口语化。我们可以揣摩当时孔子师徒对话的情景,将这一节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字情形:
弟子们在听了老师关于日常生活不要追求安逸,贪图享受,要淡泊明志,追求精神升华;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的一番教诲后,才思敏捷的子贡就开始率先发言与老师对话,发表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理解。他说:
“如果一个人生活处于贫穷的境地也不丧失尊严去巴结讨好别人(富有的人),富贵了,能做到不骄傲,还象以前那样平实,这样的人,怎么样呢?算得上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的回答是:
“这人还算可以。不过,如果能够做到虽贫穷但依旧乐观——心中坦然不自卑,做人做事不失节,不卑不亢;同样,即使富贵也还好礼——为人处事不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一个真正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很显然,孔子的要求比子贡的理解更高一层——他希望弟子们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一种朴实平凡的境界。这种境界看似简单,实际上很不容易,必须克服心理上的种种不满足和攀比心态及骄傲情绪,是一个在心理上要承受煎熬的过程,一个由理性的超脱而最终实现道德升华的过程,因此,子贡在悟彻了老师的教诲后,就用打磨玉器做比喻,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过程,他说:
“啊,老师,我明白了,《诗》中说,要象加工象牙、玉石那样,不断的切磋它、琢磨它,最后才能使其变成一件精美的器物,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做学问的这个道理吗?”
对于子贡的回答,孔子显然非常的满意,所以,他赞赏的说:
“好啊,子贡,你真聪明!现在咱们俩可以谈论《诗》了!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悟到我没有讲出来的道理,做学问就是要这样子啊!”

孔子关于人生态度的这一番教诲的确堪称警示千古的忠告。古往今来,一个人要真正能够经过生活的砺练实现精神的升华,达到安贫乐道的朴实平凡境界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实中,有的人贫穷即把志气丧,对于比自己地位高而富有的人,心底里是既仇视又羡慕,总是千方百计的巴结、献媚,希望能攀附依存,为此而失去失去做人的起码尊严和骨气,有的人甚至于甘当奴才、走狗;有的人既经受不住失意的打击,也经不起得志的考验。失意了,悲观厌世,一副自卑可怜的形态,整日怨天忧人,意志颓废,对做人失去信心,表现出“失意忘形”之相;相反,一旦得志,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昔日的朋友,瞧不起往日的同事,做人做事飞扬跋扈,时时处处“老子第一”,与人聚会,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众星拱月般的捧自己,奉承自己,一副盛气凌人之相,以势压人,十足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态。更有些人,为富不义,为官不仁,很是讨厌:昨天还和你称兄道弟,明天地位一变立马就对你不屑一顾。这样的人,生活在虚名累利之中,精神平乏空虚,这种为虚名累利而生活的风气,塑就了社会的浮躁心态、俗气心态。因此,做人难,难在能始终朴实,贵在始终平凡,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确实是人生道德修养难能可贵的境界——这是诗的境界!接下来,编辑者用孔子的一句话对全篇做了总结: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用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最大的毛病是不善于了解别人却总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这就是人与人沟通中最大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达到善解人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回应了开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为什么我们平常总会抱怨别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并为此感到很苦恼?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替别人着想,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总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张,常常会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心生怨恨却并不检讨自己是否用心的去了解别人?做学问就是要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胸襟和谦虚自省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实践 “仁”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点明了做学问的目的。(《学而篇第一》完,《为政篇第二》待续)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