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姑姑》
——农民人生无退休
作者:李自立
高原回来近月,在家除过写字看书,就是和村里的村方邻居在一块聊天拉家常,或者村边闲游散步锻炼身体,偶尔进城办事或者拜访长时间不见的亲人朋友们。
因为常年在高原,回故乡后和亲戚朋友、村方近邻有很大的生疏感距离感,特别显著的就是进彬州城,自己一脸的茫然。不认识东南西北和街道。
过去的同学好友,近亲远邻都好联系。自己当年离开彬州时,亲友们大多数人都在原上乡村居住,不用眨眼想都知道他们家居住在哪里。如今回家要相互走动,必须提前进行预约,否则不是别人忙着,要莫就是自己拜访扑空。甚者,见不上人事小,有可能小区门也进不了。因为进单元楼的门都需要密码,昨天就遇到此尴尬。
近二十年,彬州城乡发生巨大变化,大多数农民已经进城居住生活。我们村过去有四十多户人家,如今未进城的也就十来家。所以姑姑虽然进城了,而远在高原的我,却是第一次去探望姑姑。

进城一整天,事情已经办完,打电话约见了年过古稀的小姨夫,晚上住小姨夫家畅聊一夜,第二天清晨拜访耄耋之年的姑姑,翻开手机尴尬了。由于手机更新换代经常会出现删除垃圾不慎删了通讯录。
秋天姑姑不慎摔伤了腿,大多数兄弟姐妹都探望了姑姑,所以,回老家首先探望姑姑就成了自然而的事情。因为在自己故乡县城,却找不到姑姑家门,因此才有尴尬一说。
幸运远在上海的二表哥电话还在,于是通过二表哥才找见了小区,终于看见了多年未见的姑姑。这里的姑必须让我解释一下,姑姑指的是我的三姑。

爷爷和奶奶的儿女,有父亲兄弟姐妹九人。兄弟姐妹里边,排行老大是嫁给牛堡村大姑姑(讳谋露),排行老二大是大伯(讳等娃学名官儒),排行老三的是二伯(讳友友学名帮俊)。排行老四的是大王村儿姑(讳珍珠),排行老五是三伯(讳三友),排行老六的是四伯(讳四友)。今天提到的姑姑,是他们兄弟姐妹里排行老七,出嫁到大车本村的(讳岁谋)姑姑。岁谋姑姑生于1939年,普通的农民。在岁慕姑姑身后边,还有出嫁刘家湾排行老八的(讳谋艳)小姑姑,排行老九的才是我的父亲(小名友来讳俊儒)。
奶奶是小车张家堡村女儿,母亲改嫁,奶奶随着母亲到大车村旧堡子二组。出嫁后到大车新庄子三组,奶奶和祖父(讳李玉树小名秃子)一生不容易,老一辈为儿女受尽艰难,经历了坎坷,爷爷继承曾祖家业,一边务农一边看病,救死扶伤。

祖父临仙 ,享年五十五岁。数载从医,医人无数。医术医德,世人皆赞。祖父慈怀,舍粥舍衣,扶贫济难。睦邻友戚,相敬和善。心若秋湖,诚视千丈。仁爱宽厚,律己勤勉。尊儒知礼,表率示人。善施众恩,德高望重。爷爷继承曾祖衣钵。救济众亲,然过早离世。惇惇教诲,互帮互扶。谦恭诚信,尊老爱幼,美德传承。祖父千古,绮裙襦缕,哀天凄溆。循尔旧训,悉数如昨。随已去亦,言犹在耳。今日思量,满眼悲凉。庭院往日繁华,怅然泾水悠悠。
每次看见姑姑父亲,就回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爷爷奶奶照片。爷爷奶奶和他的儿女们,健在的仅有排行老七的大车姑姑和我的父亲。此时此刻,确实令人伤情幽怀无限,满目怅然悲戚……
姑姑是爷爷奶奶的三女儿。因为什么原因,三姑过继给同族的爷爷。这些历史问题都是大人的事情,作为晚辈我从来不太关心这些事情,在我眼里,过继不过继都一样的亲。

姑姑出嫁,嫁给了同村老户黄姓,姑父是本分勤劳善良的庄稼人,持家有道,过日子善于经营,姑父一生德高望重,乐于助人,仁贤德范。近年,姑父年高已经去世。
小时候,姑姑家在大车六组,距离我家很近,大约也就六七百米左右。童年时代的我无事好玩,那时还未上学,我经常偷偷地跑去姑姑家玩,姑姑很爱我,有好吃地都给我留着。去姑姑家或者回自己家我很随便,一溜小跑,就一个来回。

姑姑一直跟着表弟生活,表弟买了单元楼,姑姑也随表弟搬家,进城生活度日。表弟和媳妇乖爽,孝敬姑姑有目共睹。姑姑和姑父有五个儿子,没有姑娘,所以后半生,当然全靠儿媳妇照顾,不过姑姑命好,儿子媳妇,各个孝顺,余生衣食无忧。
由于国家政策好,城乡变化大。姑姑和父亲,如今住进了单元楼,而且俩人的房子我仔细对比过了,都是单元楼,都装配了空调。夏天可以降温,冬天有地暖。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如今时代,日常饮食白馒头细面,手头从来不缺钱华,父亲姑姑一代人,先苦后甜,前半生经历新旧社会更新换代。姑姑和父亲,大多数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食堂化、大跃进、十年动乱、一直到今天的承包到户。一路走来,满肩霜花……

姑姑和父亲,生在苦难的十九世纪,他们经历过饿肚子,吃不饱穿不暖,如今余生,住进单元房,能够享受晚年幸福,能够领养老金,不得不说应该感谢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
进门和姑姑攀谈半天,虽然耳朵有点背,但是,大多数还能听见。姑姑记忆力很好,前三十年后四十年,关于家的记忆她从未忘记。虽然耄耋之年,八十二岁高龄,但是姑姑步履不乱,头脑清晰聪颖。
姑姑屋子有个小书桌,书桌上有一大摞的教课书,应该是孙女的复习资料,或者学习备用书。由于创作的习惯,走到哪里最关心的,就是房子的主人,家里有没有存书,存书是不是有价值的。
姑姑小书桌上课本教材浮头,放有一本杨存时老师的《彬州地里》,还有一本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此时拿起书大致浏览一遍,书的质量还不错,看书封面就知道,此书非收藏版本书,也经常有人阅读。

看了姑姑一眼并示意,我在看你桌上的书籍,姑姑不紧不慢地道:“是孙女丹丹的课外读书,此书写的非常好,内容特别感人。”听姑姑话,接着姑姑话:你还读书吗?”姑姑道:“今年腿脚摔了不能动,这本书已经全读完,虽然有个别生字,但是不影响整体内容。作者和我同命运。遗憾作者去世太年轻。”
姑姑一番话让我感动道:“姑都八十二岁,还看书学习?不是老家人常说:年过六十不管家么?”姑姑道:“谁说的,周总理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句话你没听过嘛?”赶紧回姑姑道:听过姑姑,我就说嘛,职工五十五岁都退休了。你都八十二周岁还在看书学习”姑姑接道:“职工有退休,农民哪来的退休?中国的工人有退休,农民人生基本无退休。
仔细想想,姑姑说的也对阿,二十岁以前,少年学习读书阶段,三十至四十岁前,青年打拼创业阶段,五十至六十岁以前,教育子女赡养老人阶段,六十岁至八十岁老人,仍然没有退休,还在地里干活劳动。耄耋之年,他们依然比我们努力,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在中国,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农民有退休啊?
耄耋之年,这一年龄段,大部分老人早开始颐养天年,解甲归田,儿孙绕膝。但是世界上,却有这样的人,将自己毕生经历,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家庭当中。

这部分人的一生,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宏伟的规划,好像也没有那么多人生规则,但是他们一直工作,一直劳动,一直在努力,在他们眼里,生命永远在于运动。
人生,一直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家庭,顽强努力拼搏着。
辛勤之人不易老,这些人一生,看不出是百岁老人。他们没有休息,没有疲劳,反而比年轻人过得更加精致,更加具有活力,更加珍惜每一天!
他们甚至比年轻人,更努力!

记得读过这样一篇文字,不妨借来用用“当我老了,我希望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我依然有一颗热情年轻,激情洋溢的心,依然希望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可爱,保持一颗年轻纯净的心,不管这一生是痛苦,忧伤,还是失败,这一切,是非成败都已空,爱过的痛过的,都已是过去。
诚然,我的一生是那么平凡,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可我真实的活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020年12月27日于文昌阁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中交一公局六公司试验检测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