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法门寺
史红霞
在凝聚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陕西宝鸡周原黄天厚土上,矗立着一座蜚声中外的古刹法门寺。五月初夏,我再次走进法门寺。
仰望巍巍寺塔,荡荡寺院,煌煌藏宝阁,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盛况空前。法门寺之所以享誉中外,家喻户晓,不仅是寺塔本身的历史悠久,也因为发现了数千件国宝和佛指舍利的横空出世。法门寺因为有塔,又因塔的坍塌,而裸露了无数奇珍异宝而名声大噪。
遥想法门寺的残垣危塔岁月,众媒体求救声一片,我才方识此塔之渊源。为摇摇欲坠的斜塔,人们一直呼喊了多少年?记不清了。有一件事却至今记忆犹新,那是被报刊一幅塌了半个塔身的照片感召,使我怕塔倒,再也看不到其身影了,所以不顾路途奔波之苦而来到寺塔。面对改作小学校的破旧寺院,面对在学子喧闹声中,坚持诵经的几位愁锁心头的僧人,使我痛楚之情难以言表。修行和尚的生活很清苦,面带菜色,高挑的眉骨下,凹陷的眼神流露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一老僧人话别,他深情地说:“难得施主关心,佛讲因果,有就是无,无便是有。如今此塔倒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法门寺的塔倒是这世界上最壮观,最摄人魂魄的一次坍塌,不仅引来了关爱和修葺之资,而且重修使寂寞沉睡尘封了千年的塔基地宫的珍宝重见天日。塔基地宫所藏,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秘藏之丰,藴涵之广,令人惊叹。在一件件罗列的国宝面前,一切的溢美之词都失去了光泽。
法门寺塔之倒塌,适逢国运昌盛,不仅袒裸之佛指舍利能得到恰当的呵护,礼佛自在,信徒无虑,高山仰止。而且供奉的大唐旷世稀珍得以展示,物华天宝,照顾有加,光宗耀祖,亿众同辉。凡此种种,为锦绣中华浓墨重彩、力透纸背地涂抹了如椽的一笔。
法门寺名声远播了,于是拨款捐款多了,广种福田的多了,皈依佛门的弟子多了,中外观瞻的游客多了。……法门寺渐入佳境,好风光无限。
塔倒的好。不然哪会有佛指舍利和唐皇供奉的重大发现呢?哪会有像我一样游了多少次,至今仍心往神驰的人呢?哪会有不远千万里跋涉而来一睹佛宝的人来呢?
人无长生不老之躯,物无永恒不变之理。世事无常,风云多变,饱蘸千年沧桑的法门寺是因祸得福的。法门寺塔自建立之日起,便是走向毁灭之始,几历几朝几代几轮回,几落几起几修葺?法门寺胸襟似海,浩瀚无疆,历史的得失功过,荣衰成败,凡是缘皆包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南无阿弥陀佛,菩萨心肠,有容乃大,令人参悟醒悟觉悟。
静心凝望,佛塔那巍峨重现的身影儿,荣辱不惊地屹立在蓝天白云之间。

史红霞,生于1988年,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陕西作协会员。200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新民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等发表作品100多篇,现为《丝路情》杂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