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 记 忆
作者:张顺志
朗诵:幽 兰
傍晚,我站立板闸榷关的老码头边,与清澈而安静的里运河融为一体。在这从小长大的渡口,暮阳勾起内心怀旧的清愁,因生产生活之需的板闸渡口,那几十年来往渡河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将我深深笼罩。
百年渡口像是家的咽喉,更似出入家门的必经之地。童年的渡船是木头的,船身多处都被修补过,看上去既破旧又狭小,只能载上十来个人。只要船一行,交错的木桨就会发出唧唧的响声。那时渡口也真够热闹非凡,由于方圆十几里只有板闸这个古老集镇,不仅板闸两河之间几个村的老百姓,就连黄码乡、盐河乡等附近乡镇的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卖菜买菜的,买卖各种农副产品而赶集的,加之上班上学的,走亲访友的,真可谓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可以说行人从不间断。渡工虽忙的汗流浃背,但心里高兴,毕竟有丰厚的收入。由于每天必须乘船的缘故,我们这里特别是靠河两岸的村民几乎个个都成了渡船能手,就连那些每天多次过河的中学生们,渡船也成了他们必备技能,每当船家忙碌时都会搭上一把。
俗语说“隔河千里远” ,天气晴好时,一渡10来分钟也还算方便,可一遇到恶劣天气,特别是对面不见人的浓雾,八九级的大风雷雨的天气,那过一趟河可真难了。无论你是想去东岸或是西岸,如果船在对岸,你只有一个对策,那就是耐心的等待。船上有人还好,这等待总是有限的;若是船上没人,这等待就成无限的了。不足百米的河面,有时曾花过一两个小时,真是隔河千里远呀,把急于上班、急于上学的人急得直跳也无法可想。这又培养了人们良好的耐心。单是这等待,就给了我无数美好的回忆。
岁月像里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和提高,步行变成自行车,肩抬担挑变成平板车,船小船破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土泥的变成水泥的码头,木船木浆声变成小伙轮的机器声。
渡口还是人们涮洗,取水,说话的好去处,青少年夏日的游泳池。这渡口就像他们的亲人,一会儿不见就想。百年渡口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缓缓转动脖颈,端详眼前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渡口两旁架起的一座座拱桥如一道道银练,连接着两岸,方便着人们的往来。已经步入老年的我在充满魅力的里运河岸边一点点地捡拾过去的痕迹,捡拾文化的遗存。百年渡口是我内心萦系的情结,我好像不是在寻找过去,只是寻找我的心情,让心回到最开始的地方。
作者简介:张顺志,网名:独钓月色,江苏淮安人,淮安市作协会员。崇尚本真,爱好旅游,更喜欢嗅着泥土气息,伴着虫鸣朝露,用心感悟生活。没读过多少书,却爱用拙笔留下生活印记,让生命在涂鸦的过和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主播简介:张华琴,网名:幽兰。江苏淮安人,全民阅读声动淮安阅读会会员,多家平台主播。酷爱文学,喜爱朗诵,愿用声音享受舒心的感动,解读人生的真谛,传递情感的真诚。在声音的世界里陶冶自己,丰盈人生。

